在儿童养育过程中,孩子吐词不清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多数家长常将其归因于“语言发育较晚”“成长后可自行改善”。若4岁及以上儿童仍存在明显的吐词不清、言语模糊问题,需警惕构音障碍,及时开展干预至关重要。

4岁的瑶瑶(化名)是一名构音障碍患儿。据瑶瑶母亲介绍,瑶瑶1岁多开始学习说话,语言发育进程较同龄儿童稍缓,但家长未给予足够关注。2岁时,瑶瑶已能表达部分简单词语,但发音准确性明显不足。家人普遍认为幼儿发音不标准属正常现象,甚至时常模仿其错误发音取乐。3岁入园后,教师发现瑶瑶无法清晰表达个人意愿,与同学交流时频繁因发音问题产生误解,进而出现抵触集体活动的行为。直至瑶瑶4岁,发音问题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因沟通障碍变得愈发内向,家长才带其前往医院就诊,最终被诊断为中度构音障碍。
门诊中诸多家长对儿童构音障碍存在认知偏差,或认定为“贵人语迟”,或误认为是儿童故意“学错发音”,从而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事实上,构音障碍是儿童群体中常见的语言障碍类型,核心表现为发音不准、吐词不清,部分患儿还会伴随说话节奏异常、语调平淡等症状,对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社交发展乃至心理健康均会产生严重影响。
那么,何为构音障碍?据专业资料显示,构音障碍是指因构音器官(如口腔、舌头、牙齿、咽喉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声音产生、共鸣及发音过程出现障碍,进而造成言语清晰度不足、难以被理解的一种语言障碍。儿童构音障碍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常见成因包括:生理结构异常,如舌系带过短、腭裂、牙齿排列畸形、听力障碍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如脑损伤、脑瘫、自闭症谱系障碍等;环境因素,如语言刺激匮乏、家长过度包办替代导致儿童缺乏表达需求等。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语言发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临床通常界定以下发育标准:1岁左右儿童可发出“爸爸”“妈妈”等简单音节;2岁左右能表达简单短句,虽部分发音存在偏差,但家人可理解其核心含义;3岁左右儿童发音基本清晰,可完整表达个人想法,陌生人亦能准确理解;4岁左右儿童语言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发音准确且表达流畅。若儿童在对应年龄段出现明显发音异常,如“l”“r”“sh”“ch”等常见音素发音错误,或整体言语表达模糊,导致家人及陌生人难以理解,需及时引起重视。
儿童构音障碍的治疗需建立在精准病因评估基础上,结合患儿年龄与障碍程度,采用“核心训练+辅助干预+病因矫正”的综合方案,治疗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核心治疗:言语语言治疗技术
作为基础核心治疗,需由专业言语治疗师制定个性化方案,核心包括四方面:一是构音器官运动训练,通过舌、唇、下颌针对性动作提升灵活性与协调性;二是发音训练,从难点音素切入,结合听、视、触觉提示建立正确发音模式,逐步过渡到词句及对话;三是韵律训练,通过朗读、节奏辅助等改善语调和节奏;四是沟通效能训练,结合日常场景提升实际发音运用能力。

二、辅助干预:物理治疗与仪器辅助手段
针对构音器官运动或神经肌肉功能较弱的患儿,可采用三类辅助干预:其一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通过低频电刺激舌肌、口周肌群促进功能恢复,适配舌肌无力等情况;其二生物反馈治疗,借助仪器监测器官运动并反馈,提升训练精准度;其三口腔感觉统合训练,通过触觉刺激、口腔按摩等改善感觉敏感性与运动控制。
三、病因治疗:针对性矫正基础病变
若构音障碍由器质性病变或基础疾病引发,需先矫正病因再康复:一是手术治疗,对舌系带过短、腭裂等解剖异常实施专科手术,术后衔接言语训练;二是听觉干预,听力障碍患儿先通过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改善听力,再开展听觉言语训练;三是基础疾病治疗,脑瘫、自闭症等患儿同步治疗原发病,结合综合康复训练改善语言及相关功能。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提醒,4岁是儿童语言发育的关键节点,若此阶段儿童仍存在吐词不清、言语模糊等问题,切忌忽视或盲目等待“自然好转”,建议及时带孩子检查评估,明确病因。构音障碍干预的黄金时期为3-6岁,干预时机越早,治疗效果越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