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是否也曾因孩子“上课走神、作业拖拉、脾气急躁”而焦虑?是否试过打骂管教、苦口婆心,却始终收效甚微?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的“教养难题”,可能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出的信号。
近一个月来,李女士已是第三次接到儿子贺贺班主任的“投诉电话”。刚升入小学二年级的贺贺,课堂上总把铅笔盒拆了装、装了拆,趁老师转身板书就偷偷拽前排同学的头发;回家写作业更是磨磨蹭蹭,两小时都完不成一页,错题本上的红叉几乎全是因为“看漏题目”。无奈之下,李女士带贺贺做了全面检查,最终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多动症。

在很多人印象里,多动症就是“坐不住、爱闹腾”,但这其实只是最直观的表现。从医学角度来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症状主要分为“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两大类型。其中,注意缺陷型的孩子未必好动,反而常常“走神”:上课盯着黑板发呆,老师布置的作业转头就忘,做事总是丢三落四,就连简单的计算题也会频繁因粗心出错。而多动冲动型的孩子则像“上了发条的玩具车”,坐课时不停扭动身体、摆弄文具,课间在走廊里追跑打闹不停歇,说话也常常不经思考,动辄打断别人的对话。还有不少孩子是两种症状兼有,在学习和与人交往时都面临不小的困扰。

最需要警惕的是,多动症很容易被误判为“性格问题”或“家教不严”。临床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多动症的患病率约为6.26%,意味着每16个孩子中就可能有1个患病,但整体就诊率却不足10%。很多家长和李女士最初的想法一样,觉得孩子“调皮捣蛋”就是欠管教,动辄打骂批评,结果反而让孩子变得更加自卑、叛逆。还有些以注意缺陷为主要表现的孩子,成绩始终中等偏下,被贴上“不聪明”“没上进心”的标签,就这样悄悄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多动症患者的症状会在青春期有所减轻,但仍有50%-60%的患者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成年后的ADHD患者,可能会表现为工作拖延、频繁更换工作、人际关系紧张,严重时还会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尤为关键。临床实践表明,4-12岁是多动症干预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进行规范治疗,能大幅降低症状对孩子学业、心理和社交发展的长期负面影响。
为人父母,我们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比管教更重要的,是读懂孩子的“异常信号”。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提醒,若发现孩子在家庭、学校等不同场景中,持续6个月以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冲动,且明显影响学习和社交,及时到正规医院评估,通过科学干预,能大幅降低症状对孩子学业、心理和社交发展的长期负面影响,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