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群众观点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立场;“廉者,政之本也”,清廉本色是干部干事创业的基本底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树立群众观点与保持清廉本色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共同构筑起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坚实根基。
树立群众观点,是校准工作方向的“指南针”。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早已深刻融入党的执政实践。从焦裕禄在兰考沙丘种下的“焦桐”,到谷文昌在东山留下的“林海”,再到驻村干部蒋松琪驻村时自带午餐、不拿群众分毫的坚守,这些榜样用行动诠释了“心中装着人民”的真谛。新时代的干部更应走出办公室,以“温水洗心”的热忱深入基层,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双手解决民忧,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工作的“晴雨表”,让政策落实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在为民办实事中筑牢信任根基。
保持清廉本色,是抵御风险诱惑的“防火墙”。“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六尺巷的佳话跨越百年,仍在警示世人:唯有廉洁用权才能赢得民心。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更应“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将其用于造福人民而非谋取私利。要常以“冷水洗头”保持清醒,把党章党规党纪当作“案头卷”,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更要以“清水洗手”坚守底线,从一顿饭、一杯酒、一张卡等小事严起,管好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在“八小时内外”都做到表里如一。
群众观点与清廉本色从来都是辩证统一的整体。脱离群众的“清廉”是脱离实际的空耗,没有清廉的“为民”则易沦为谋私的幌子。新时代“枫桥经验”之所以能实现98%的矛盾纠纷在网格内化解,正是因为基层党组织既坚守廉洁底线,又主动贴近群众、凝聚民力。这启示我们:唯有将“人民至上”的理念与“清白做人”的自觉相结合,在担当作为上争先恐后,在功名利禄上主动谦让,才能创造出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清廉是最好的名片。党员干部当始终以民心为秤、以清廉为尺,把群众期盼放在心上,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用真心换民心,以清白守初心,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书写为民务实清廉的合格答卷。(作者: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