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提高基层工作效能,不是简单的提速增效,而是要打破流程壁垒、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为民服务能力,也绝非口号式表态,而是要真正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工作的优先清单。二者同向发力,才能让基层治理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提升效能,要先破“流程梗阻”之局。基层工作中,多头报表、重复审批、数据壁垒等问题,往往让干部陷入“忙而盲”的困境。某社区曾试点“一窗受理、集成办理”机制,将社保、医保、民政等12项服务整合到一个窗口,群众办事从跑多趟变成一次成,干部也从疲于应付转向精准服务。这启示我们,提升效能需向流程优化要答案:一方面要打通部门数据壁垒,让数据多跑路;另一方面要精简不必要的报表、会议,让干部把时间精力真正用在服务群众上。
增强能力,要紧扣“群众需求”之本。服务能力强不强,群众最有发言权。有的基层干部看似忙忙碌碌,却抓不住群众的痛点——比如群众急需的养老服务没跟上,却花精力搞“形象工程”,这就是“能力用错了地方”。真正的服务能力,应是“群众需要什么,就会什么、做什么”:面对老龄化,要会协调养老资源、组织适老化改造;面对矛盾纠纷,要懂沟通技巧、会化解心结;面对突发情况,要能快速响应、妥善处置。基层干部要多到田间地头“听民意”,少在办公室“拍脑袋”,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能力的唯一标准。
效能与能力,从来都是“一体两面”。没有效能的“能力”,是“慢作为”甚至“不作为”——比如群众急着办准生证,却因流程繁琐迟迟办不下来,再强的“服务意愿”也会打折扣;没有能力的“效能”,是“乱作为”——比如为了“快办事”,忽略群众的实际困难,反而会引发新的矛盾。只有让“高效流程”托举“精准服务”,让“服务能力”支撑“高效运转”,才能实现“1+1>2”的效果。就像部分地区推行的“网格员+志愿者”联动机制,网格员高效收集群众需求,志愿者精准提供服务,既快又好地解决了群众难题。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核心始终是“人”。提高效能、增强能力,最终要落到“让群众少跑腿、少烦心、多顺心”上。每一位基层干部都应把自己当作群众的“服务员”而非“管理者”,以“等不起”的紧迫感优化流程,以“放不下”的责任感提升本领,让基层治理的“效能指数”真正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