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将人类活动范围从二维地面拓展至三维空间,其带来的安全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如何管理成千上万架飞行器在城市上空有序运行?如何应对突发故障、恶劣天气、恶意干扰?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空域安全?这一切都需要一套缜密而坚实的法规与安全体系作为“护栏”,在鼓励创新与管控风险之间取得精妙平衡。
一、 顶层设计:空域管理的破冰与地方立法的探索
1. 国家空域分类管理:2023年《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的出台是根本性突破。它将空域划分为七类,其中G、W类非管制空域(真高300米及120米以下)为低空飞行活动提供了法定空间,简化了审批流程,为产业发展释放了关键资源。
2. 地方立法先行先试:《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作为一部开创性地方法规,于2025年2月28日正式实施。它为我们观察低空经济法规体系构建提供了绝佳样本。该条例全面涵盖了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发展、应用推广、安全保障等各个环节,明确了政府各部门职责,建立了统筹协调机制,其核心是为创新活动提供清晰的法律预期和行为规范。
黄埔飞校副总经理 夏怡
二、 安全体系:全链条、多层级的风险防控
低空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设计、生产、运行的全生命周期。
1. 适航审定:迈向商业化的“准入证”:适航审定是确保航空器安全性的第一道关口。亿航智能EH216-S历经数年,通过“基于风险和审定目标”的创新方法,最终全球首个获得载人eVTOL“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标准适航证”(AC),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适航审定标准树立了标杆。这个过程不仅验证了产品安全性,更探索出了一套适用于新型航空器的审定流程。
2. 运行安全:天上的“交通规则”:《条例》中对飞行活动申请、报备、空中交通指令服从、气象条件限制等进行了详细规定,这就是低空的“交通规则”。同时,技术手段也在强化运行安全,如无人机侦测与反制系统的部署。公安机关正推进全市重点区域反制网络体系建设,以应对“黑飞”“乱飞”等威胁公共安全的行为。
3. 数据与网络安全:新时代的安全疆域:低空飞行器是巨大的数据采集和传输节点,涉及敏感地理信息、个人隐私甚至国家安全。《条例》明确规定不得非法采集和处理数据,并要求在发生数据安全事件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告。保障低空智联网本身的网络安全,防止其被攻击、篡改或中断,已成为与物理安全同等重要的新课题。
4. 保险与救济:风险的社会化分担:为应对潜在事故风险,《条例》鼓励开发适应低空经济特点的商业保险产品,并创新性地提出可由企业、社会组织联合设立“低空安全保障基金”,用于对无法及时赔付的人身财产损失进行先予支付。这构建了“商业保险+社会救助”的多层风险分担机制,为产业兜底,增强社会承受力。
三、 核心挑战与应对:寻求动态平衡
法规与安全体系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法规相对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此外,还包括:空域使用的军民融合、跨区域飞行的法规协同(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公众安全感的建立等。
应对之策在于:一是坚持 “审慎包容、循序渐进” 的监管原则,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划定特定试点区域、允许试错探索,为创新留足空间。二是推动 “标准先行” ,鼓励像深圳一样主动输出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将实践成果固化为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三是强化协同监管,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甚至跨境(如珠澳)的信息共享与执法联动机制。
结论:
低空经济的法规与安全体系绝非限制发展的“枷锁”,而是为其保驾护航的“罗盘”和“锚点”。从国家空域改革到广州立法实践,中国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平衡创新与安全的新型治理之路。这套体系的成熟,是一个不断迭代、动态调整的过程。它的目标不仅是防止事故发生,更是要构建一种社会共识和信任,让公众能够安心地拥抱这片充满希望的“新天空”。没有安全,一切商业价值都将归零;而一套健全的法规安全体系,正是低空经济价值实现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