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的种子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美美与共”生态保护社会实践团走进八坼中学,以“手执画笔书五彩,同护生态助和美”为主题,开展了为期八天的生态保护暑期夏令营活动。
实践纪实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聚焦生命科学基础理论与热点领域,将生物科学的趣味知识与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合,通过科普宣讲、户外锻炼、实验探究、艺术探索等形式,带领同学们走进奇妙的自然世界。
团队成员还特别依托南京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博物馆和苏州湾博物馆的丰富馆藏资源,帮助同学们了解珍稀动植物与吴江地区相关历史,传递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保护生态文明的种子,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现在,让我们一起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活动进行总结回顾。
珍稀动植物博物馆科普宣讲苏州湾博物馆研学活动
一、美美与共,美在党建乡韵共扎根
党建共建齐发力,实践基地长赋能。
为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促进高校自然教育育人资源向“末梢”流动,2025年7月31日,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吴江区八坼中学成功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约授牌仪式。
基地建成后,增强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促进生态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意识的提升。实践团党员团员师生发挥先锋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开展主题微团课、生态文明保护实践活动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青年行动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为后续常态化科普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签订合作协议书
“美美与共”社会实践启动仪式签约授牌仪式合照
古韵今风溯吴江,乡情共筑谱华章。
90年前,费孝通先生回到吴江,完成了里程碑式的著作《江村经济》。今天,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美美与共”生态保护社会实践团,沿着费孝通先生的脚步传承,探索在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径。在“汲取古今智慧,共启生态诗篇”活动中,团队成员开展了“古籍里的生态保护”课程,引导同学们将目光探往过去;在“探秘历史寻真,解读自然密文”活动中,实践团成员精心组织苏州湾博物馆研学活动,引导学生透过珍贵文物探寻吴江深厚的历史文脉与生态智慧。
“古籍里的生态保护”生态微团课苏州湾博物馆研学活动
二、美美与共,美在科教育人贵得法
发展理论精活用,课程设计循有方。
此次活动设计科学严谨,深度契合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原理,紧密围绕初中生身心发展特征。巧妙融入“情境化学习”“操作技能培养”“最近发展区”等理论,有效提升同学们的理解深度与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尊重并激发同学们的多元智能发展。实践团成员巧妙将植物、动物、微生物融入“生态瓶制作”系列实验,通过亲手制作生态瓶,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入探索生态平衡的奥秘,直观地观察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依存关系。破冰小游戏、排球技能提升训练等特别采用集体协作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有效强化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从多维度确保了教育干预的科学基础与显著实效。
破冰小游戏合作完成昆虫标本制作
水质检测实验排球技能提升训练
五育交融润无声,芳华满园春自成。
为切实提升实践活动的与效果,实践团成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综合教育课程,五育并举,致力于拓展同学们的学习疆域,于润物无声中淬炼其综合素质。在德育课程“古籍里的生态保护”中,同学们在古今生态智慧碰撞交融间感悟千年环保理念;在智育课程“校园植物观察”中,同学们带着全新视角漫步在校园中观察平时司空见惯的花草树木;在体育课程“排球技能提升训练”中,同学们在一次次的配合与协作中,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在美育课程“《美丽中国》歌曲演唱”中,同学们通过优美的旋律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与文化的深厚;在劳育课程“植物观察窗种植活动”中,同学们亲手种植绿植,精心照料,培养了耐心与责任感。
德育相关课程智育相关课程
体育相关课程美育相关课程
美育相关课程劳育相关课程
三、美美与共,美在价值知行双驱动
珍稀物种齐联动,生态保护志成城。
为促进珍稀动植物保护,充分发挥南京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实践团与南京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博物馆深度联动,设计了沉浸式科普课程。
在“漫游动物奇境,舒展生命画卷”的课程中,实践团成员许佳悦为同学们带来了生动的动物知识科普宣讲,将白鱀豚、金丝猴、华南虎等珍稀物种的故事及保护意义具象化呈现;在“微观探秘寻踪,领略生命绚烂”的活动中,实践团成员陆嘉雄从博物馆中大型真菌的标本照片引入,通过问答的形式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索热情,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微生物,深化了同学们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结营仪式上,实践团成员陆熠为同学们送上了博物馆的精美文创,进一步点燃同学们心中保护珍稀动植物的火种。
动物知识科普宣讲微生物知识科普宣讲
结营仪式赠送文创
实验探究三进阶,知行合一启新程。
依托南师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强大平台,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基础实验-校园探究-课题创新”三大模块,开展了植物、动物、微生物三方面实验课程,力求同学们能在实验中探索,体悟生命科学的真谛。
在“汲取古今智慧,共启生态诗篇”的活动中,实践团成员许佳悦带领同学们进行手部细菌观察实验,初步认识微生物,帮助同学们提升基础操作技能与观察能力;在“漫游动物奇境,舒展生命画卷”活动中,实践团成员许佳悦、张逸指导同学们制作蝴蝶标本,让同学们在展翅中感悟生命的精彩;在“生态瓶制作”系列实验中,实践团成员张逸、周睿引导同学们在真实环境中探究生态联系;在“品察生物协同,探索进化彼岸”的学习中,实践团成员马雨葶引导同学们走出教室步入校园,于实践中领悟进化智慧。层层递进的生态保护活动让同学们在亲历中埋下守护自然的种子,深化了生态保护的认知。系列活动不仅显著提升了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实证思维,更让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在实践中自然生长。
生态瓶制作蝴蝶标本制作
校园植物观察水质检测实验
生命观念领前沿,社会责任化于行。
实践团聚焦生命科学前沿与社会议题,强化生命观与社会责任教育。融入人体“光合作用”、新冠病毒检测、水质净化等10余项前沿科研成果,引导学生理解免疫、健康与公共卫生的复杂性,强化其社会责任担当,帮助学生构筑起正确的生命观,将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升华为情感共鸣与行动自觉。通过枯叶蛱蝶标本展示、新冠病毒检测卡等直观科普内容的观察与讲解,同学们纷纷表示,在此次活动中收获了知识的硕果,体会到了教育的快乐,也深感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未来,将用自己的实践帮助更多人提高生态意识,为共建美丽中国出一份力。同时,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将引领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枯叶蛱蝶标本展示新冠病毒检测卡科普宣讲
水质检测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此次活动是“五育并举”的生动实践,共开展智育相关课程16项,涵盖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宣讲及实验;德育相关课程10项,进行生态理念渗透和社会责任培养;体育相关课程5项,指导足球、排球技巧,帮助同学们全方位提升身体素质;美育相关课程10项,包括“培养皿艺术大赛”等活动;劳育相关课程9项,多维活动有机交融,全方位促进青少年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
未来,实践基地将持续聚焦乡韵乡情,探索创新人文科普模式,不仅为青少年成长注入生态活力,更致力于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以青年行动引领全民意识提升,助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画卷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美美与共”生态保护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