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时代的浪潮中,总有些人以非凡的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跨越边界,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贡献的统一。
从乡村教师到知名记者,从教育培训到国际交流,从公司老板到自媒体探索者……赖波,一位从四川乡村走出的教育者和媒体人,用他三十多年的奋斗历程,生动诠释了何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杏坛耕耘,桃李芬芳——初心启于三尺讲台
1969年,赖波出生于四川。他18岁便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来到了内江市资中县的一所农村学校,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身材并不高大(身高168cm)的他,却以其开朗刚毅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诚恳朴实的为人,迅速赢得了学生和同事的尊敬。
在资中的岁月里,他不仅教学成绩出色,更时刻心系学生。他深知农村学子的不易,多次慷慨解囊,帮助众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继续学业。因其卓越的工作表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荣获了“资中县优秀青年教师”的称号。
此后,他调至简阳市一所中学,担任初高中教师。他积极上进,所带班级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他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许多延续至今。
为了提升自我,他进入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深造,获得中文本科文凭。学成后,他进入成都市第十七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在这里,他的教学才华得到充分展现,成绩突出,获得了成都市教育局的奖励和“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的荣誉。同时,他的文学爱好结出硕果,多篇作品发表,并出版了《怎样写好记叙文》、《高中作文这样教》等教学专著,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
铁肩辣手,激扬文字——勇弃“铁碗”闯媒体
1998年,在教师职业发展顺遂之时,赖波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辞去稳定的教师工作,加入当时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放弃“铁饭碗”需要巨大勇气,但这正体现了他性格中雷厉风行、敢于挑战的军人作风和追求更广阔天地的思维敏捷。
在《华西都市报》的九年,是他作为调查记者光芒四射的时期。他深入一线,采写了大量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报道,50余篇新闻作品荣获成都市、四川省乃至全国级的奖项。千禧之年,民办学校收取高额“教育储备金”的现象在全国引发恐慌,赖波敏锐地抓住这一热点,推出了连续七期的深度追踪报道,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充分彰显了媒体的监督力量。
2005至2006年间,他采写的《千万富婆和子女签下不继承协议》新闻,因其独特的新闻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被全国几十家媒体转载,甚至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进行跟进采访。凭借出色的业绩,他多次荣获报社“优秀记者”、“首席记者”、“年度优秀员工”等称号。
2006年,他转战《成都晚报》,担任首席教育记者及教育工作室负责人。期间,他深入报道了“5.12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数十篇作品再次获得各级新闻奖,并多次获得四川省教育主管部门的好新闻奖。
洞见未来,率先转型——新媒体领域的弄潮儿
几年前,随着媒体形态的剧烈变革,四川报业集团在全国率先创立“全媒体中心”,整合报、网、端资源。赖波再次展现出其前瞻性,成为第一批成功转型新媒体的传统媒体人,并担任四川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教育事业部主任。
在新岗位上,他带领团队策划了一系列在教育系统内影响深远的活动,如“寻找四川最美校园”、“寻找最美教师”、“成都十大校长荐书”等。这些活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为集团锻炼和培养了一支懂得运用网络与新传播思维的新型采编队伍。
知行合一,育才树人—— 记者思维赋能教育
2006年,在担任《成都晚报》教育记者期间,赖波将其独特的记者视角与教育经验相结合,开创了他人生的又一重要板块——培训行业。
同年8月,他创立了“四川小记者”培训基地项目。该项目旨在招收7-18岁的学生,让他们以“小记者”的身份走出课堂和家庭,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项目一经推出,便受到热烈欢迎。
高峰时期,“四川小记者”在成都拥有70多个教学点,两百多个教学班,上万名学员,上百名专职兼职教师,并在泸州、德阳、巴中、宜宾等地建立了分站。项目形式也从文字记者,扩展到广播、电视、网络、摄影摄像小记者,成为许多成都中小学生向往的课外实践品牌。
赖波还推动“四川小记者”基地协助上百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电视台和网络电视台,极大地促进了校园媒体建设,助力多所学校荣获省级、国家级优秀校园电视台称号,众多校园媒体节目获奖。这一成功模式吸引了广州、上海、湖南、包头、西安、青海等地的机构纷纷前来考察学习。
通过“四川小记者”,赖波成功地将记者、教师、企业经营者三重身份融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培训行业经验。
搭建平台,影响社会——活动塑品牌,公益暖人心
依托“四川小记者”平台,赖波组织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活动。他坚持十年组织“义卖华西都市报”公益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又将所得纳入“小记者爱心基金”,用于资助大凉山的贫困孩子,甚至吸引了凉山州领导专程来蓉参与义卖。
(成人排左一为赖波)
他带领小记者们对话各界名流,包括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中科院院士赵尔宓、著名作家马识途、影视明星张国立、张铁林、张艺谋,著名主持人王小丫、毕福剑、尼格买提、汪涵、谢娜等,以及众多经济界精英,极大地开阔了学生视野。
(赖波组织四川小记者采访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汪涵)
放眼全球,文化交流——行走课堂跨越国界的桥梁
(2011年,赖波(右一)带领成都校长韩国交流)
自2006年起,赖波将视野投向国际,开始组织中外教育交流活动。
2006年开始,赖波带领四川小记者基地的学生开始游学。据悉,每年组织四川中小学生赴国内外研学,国内足迹遍及内蒙、青海、甘肃、北上广深等地;国外则前往美、英、法、日、韩、新加坡等国,累计出行超过3万人次。
据介绍,赖波还组织带领超过200人次的成都及四川各地校长,赴法国、英国、芬兰、日、韩、新、柬埔寨等国进行教育考察与交流,既开拓了校长老师的视野,也搭建中国学校和外国学校的交流平台。
在这些年里,赖波和他的团队,成功帮助成都50多所学校与法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的学校缔结为友好学校,推动双方在课程共建、教研互访、师生交流等方面开展长效合作。
截至目前,其业务与四川超过370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顺势而为,打造矩阵——教育自媒体的开拓者
2015年,赖波再次把握时代脉搏,陆续创办了多家公司,专注于教育行业(幼教、基教、高教、民办学校)的宣传推广、活动策划执行及广告发布,业务稳健发展,并在四川二级市场设立5家分公司。
他同时创办了网站“四川教育在线”(www.scjyxw.com)、“四川教育报道网”(www.scjybd.com)等教育垂直领域网站。如今已成为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稳定经营收入的自媒体平台,“四川教育在线”被省市网信办列为重点自媒体。此外,他还运营着十多个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等自媒体账号。
此外,他的公司还代理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成都广播电视台“看度新闻”、四川文明网、精神文明等官方媒体客户端在四川教育行业的经营业务,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教育传媒领域的地位。
化危为机,守护声誉——教育舆情的守护者
几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社交平台的兴起,网络舆情成为了各行业不得不看重的事情,尤其是人数众多的教育行业。
2023年开始,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赖波以其丰富的媒体经验和公关洞察,成立了专门针对教育舆情的处置、公关公司。面向成都中小学、幼儿园推出舆情监控与危机处理服务。
心系未来,志在寰宇——希望创办“国际小记者”
2024年,赖波的女儿前往西班牙巴塞罗那求学,2025年夏季,通过考试,其女儿被西班牙顶尖的大学——康普顿斯大学排名前三的专业新闻专业录取。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和生活,小姑娘深深喜欢上了西班牙这个文明古国,深深地被西班牙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吸引。
已年逾五十的赖波萌生了新的宏伟蓝图:将业务拓展至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搭建国际教育交流平台,将“四川小记者”升级为“国际小记者”。
他税,自己希望将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中国,同时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和发展成就推向世界,为促进中外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行者无疆,心向西藏——个人天地的追求与沉淀
(赖波在西藏班公湖)
工作之余,旅行是赖波最大的爱好。他去过十多个国家,但最钟爱的是中国的西藏。
他说,自2019年起,他连续六年十次进藏,足迹遍及雪域高原的每个角落。他曾连续四年李“单人单车”,带着爱犬,不仅抵达布达拉宫和珠峰大本营,还探访了最后通公路的墨脱县,揭秘了古格王朝遗址,穿越了羌塘、可可西里无人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2023与2024年,他两次徒步前往“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转山。这些极致的体验,磨砺了他的意志,也丰富了他对生命和世界的理解,正是他性格中“刚毅”、“吃苦耐劳”和勇于探索精神的真实写照。
结语
赖波的人生旅程,是一位不断突破自我、勇于跨界、善于创新的奋斗者的缩影。从乡村教师到著名记者,从新媒体先锋到教育实践家,从国内拓展到国际视野,他始终步履不停。
他的故事,是关于热爱、勇气、智慧与担当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其“思维敏捷”、“雷厉风行”、“乐于助人”的品格。未来,他创办“国际小记者”的梦想,必将为他的传奇人生写下更加精彩的篇章。(张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