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95 后” 驻村干部小李用短视频记录村民种苹果的日常,一年帮村里卖出 30 万斤鲜果;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工地上,00 后钢筋工小张钻研出 “钢筋绑扎速算公式”,让施工效率提升 40%。这些扎根基层的青年,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破解 “担当” 的方程式 —— 以青春为变量,以实干为系数,最终得出的,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答案。
基层青年的担当,首先体现为 “自找苦吃” 的主动选择。放弃大城市互联网公司的高薪 offer,26 岁的王磊回到沂蒙老区当起乡村教师,面对的是破旧的教室和留守儿童渴望知识的眼睛。他利用周末走遍全村 28 户贫困家庭,用自己的积蓄为孩子们购置平板电脑,开设线上英语课堂。这种选择背后,是当代青年对 “价值实现” 的重新定义:不是写字楼里的光鲜亮丽,而是看着学生考上大学时的欣慰笑容;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增长,而是村民脱贫后竖起的大拇指。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基层青年的担当展现出 “数字原住民” 的独特优势。浙江某村的 “00 后” 村委会委员小周,发现村里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预约疫苗接种,便开发出简单的语音预约系统;重庆山区的青年农技员小林,把无人机操作与传统农耕结合,发明出 “飞防 + 人工” 的病虫害防治模式,让每亩稻田成本降低 200 元。他们没有被基层的艰苦条件困住手脚,反而用数字化思维打通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证明青春力量能让乡土焕发新活力。
更动人的是,基层青年的担当往往伴随着 “久久为功” 的坚守。在云南独龙江乡,青年医生李娟已经在这里工作了 8 年,从当初会因蚂蟥吓得哭鼻子的小姑娘,变成能背着药箱翻山越岭的 “健康守护神”。她走遍全乡 61 个村寨,为 300 多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被乡亲们称为 “穿白大褂的金孔雀”。这种坚守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生长 —— 像独龙江的杉树一样,把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在风雨中长成参天大树。
这些散落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网格的青年身影,构成了新时代中国最生动的底色。他们的担当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像春雨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越来越多的青年愿意把青春挥洒在基层,当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成为新一代的青春宣言,我们就能读懂:民族复兴的大厦,正是由这样一砖一瓦的担当砌成;时代进步的浪潮,正是由这样一点一滴的奋斗汇聚而成。
这两篇网评从不同场景呈现了青年担当。你若觉得某些内容需要调整,或是想换个角度写,都可以告诉我。(木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