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年干部作为干部工作的实践者、推动者,其作风与能力直接关系到选贤任能的成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涉组涉干岗位的青年干部当以“选准人、用对人、育好人”为己任,让青春在为党育才、为国聚才的使命中绽放光彩。
以“火眼金睛”识才,在“精准画像”中彰显担当。选干部首要在“识干部”,而识准干部既需“显微镜”般的细致,也需“望远镜”般的长远。青年干部要跳出“看简历、听汇报”的传统模式,学会“多维观察”——在日常工作中看干部“怎么干”,比如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是“往前冲”还是“往后躲”,处理复杂矛盾时,是“找办法”还是“推责任”,这些“行动细节”比汇报材料更能体现干部的担当;在群众口碑中看干部“怎么待”,多到干部工作的“主战场”走一走,和村民、同事、服务对象聊一聊,听他们说干部“是否真办事”“是否办实事”,从“闲聊”中捕捉最真实的评价;在关键时刻看干部“怎么选”,比如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干部的选择最能折射其初心,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一线,正是识别“闯将”“干将”的最佳考场。青年干部唯有沉下身子“察其言、观其行、知其底”,才能为组织画出干部的“精准画像”,让“千里马”不被埋没。
以“匠心巧思”用才,在“人岗相适”中释放活力。“用好一个人,激活一群人”,干部使用的关键在于“人岗相适、人尽其才”。青年干部要摒弃“论资排辈”的固化思维,学会用“发展眼光”看待干部——对于有闯劲的年轻干部,不妨把他们放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攻坚岗”,给他们“挑大梁”的机会,让“初生牛犊”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对于经验丰富的“老黄牛”式干部,可安排到信访维稳、基层治理等“稳控岗”,用他们的“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让经验优势充分发挥;对于专业型干部,要避免“一刀切”使用,比如农业专家型干部,更适合放到乡村振兴一线指导产业发展,而不是困在办公室写材料。同时,要敢于打破“地域壁垒”“部门界限”,推动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让干部在不同岗位上“换脑子、增本领”,比如让机关干部到乡镇“接地气”,让乡镇干部到机关“拓视野”,通过“轮岗锻炼”让干部队伍“活起来”。
以“悉心浇灌”育才,在“蹲苗壮骨”中厚植根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干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青年干部有“久久为功”的耐心。要搭建“成长平台”,针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干部的短板,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对新入职干部开展“导师帮带制”,让老组工干部“手把手”教业务、传经验;对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实施“蹲苗计划”,把他们派到矛盾多、任务重的基层岗位,让他们在“啃硬骨头”中练出“宽肩膀”;对业务骨干开展“赋能培训”,围绕数字化办公、政策解读等内容组织专题学习,让干部“补短板、强长板”。要健全“容错机制”,青年干部成长难免犯错,对于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因“敢闯敢试”出现的失误,只要符合“三个区分开来”,就应大胆容错,既指出问题帮助整改,也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再出发”。更要注重“思想引领”,定期组织干部开展理论学习、廉政教育,引导他们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让干部既“成才”更“成人”。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涉组涉干岗位的青年干部,手中握着“选贤任能”的“金钥匙”。唯有以识才的慧眼、用才的胆识、育才的耐心履职尽责,方能让更多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让青春在新时代干部工作的沃土中结出丰硕果实。
石臼窝镇人民政府 董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