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时,作为基层包村干部的我已经踩着露水走在田埂上。裤脚的泥点还没干透,手里的民情日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村民们昨夜在微信群里念叨的琐事:赵大爷家的院墙该修了,张婶的大棚蔬菜该联系销路了,村委会门口的健身设施该维护了……这些细碎如星的诉求,在我心里重若千钧。在广袤的中国乡村,无数像我这样的基层干部,正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浇灌希望。
扎根基层,是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的坚守。不同于城市写字楼里的朝九晚五,乡村干部的工作没有固定的“办公桌”。春耕时,我们是帮着农户扛化肥、疏沟渠的“农把式”;防汛季,我们是守在堤坝上巡查险情、转移群众的“排头兵”;秋收后,我们又成了走村串户算收成、谋发展的“规划师”。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在江南水乡的稻田旁,在西南山区的石板路上,我们的脚印重叠着村民的期盼,汗水混着泥土的芬芳,把“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化作了俯身弯腰的实干。
扎根基层,是把“百姓事”当成“自家事”的热忱。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心头的大事。有的干部为了帮村里的留守儿童找课后辅导老师,跑遍了周边的学校和公益组织;有的干部为了打通农产品外销的“最后一公里”,自学直播带货,把直播间开在了果园里、菜棚中;还有的干部为了调解邻里纠纷,一次次上门拉家常、讲情理,直到两家人握手言和。我们懂村民的“土话”,知村民的“难处”,解村民的“心结”,用“掏心窝子”的真诚,架起了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扎根基层,是在“硬骨头”面前敢啃敢拼的担当。乡村振兴的路上,从来不是一帆风顺。面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的短板、陈规陋习的阻碍,基层干部们没有退缩。我们带着村民学技术、闯市场,把荒山坡变成“花果山”;我们跑项目、争资金,让泥泞路变成“致富路”;我们带头移风易俗,让红白喜事从“比排场”变成“讲文明”。这些改变的背后,是无数个夜晚的挑灯谋划,是一次次碰壁后的重新出发,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乡村干部的“扎根”,扎的是对土地的热爱,扎的是对群众的赤诚,扎的是对使命的坚守。我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让乡村的面貌悄然改变,让村民的笑容愈发灿烂。正如那田埂上的庄稼,唯有深深扎根,方能在风雨中挺立,在岁月里结出累累硕果。而这泥土里的初心,终将生长出乡村振兴的繁茂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