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融入长三角・释放新动能” 主题网信采风活动中,长三角多家媒体组成采风团走进滁州,循着历史文脉、产业脉络、生态绿脉等角度,探访这座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的独特魅力 —— 从琅琊山的千年文脉到中新苏滁高新区的现代厂房,从滁宁城际铁路的飞驰列车到池杉湖的百鸟翔集,滁州正以 “融长三角” 的开放姿态,书写着 “高质量发展” 的新篇章。
文脉传承:千年山水间的文化基因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抵达滁州的第一站,采风团便走进了琅琊山风景区。山间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超 90%,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充沛,不愧 “中国森林氧吧” 之称。
滁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醉翁亭、琅琊山等众多知名景点。近年来,滁州积极推动文旅融合,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文旅项目。琅琊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小岗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滁州椒岭线)入选第二批全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
“琅琊山不仅是风景名山,更是文化名山。” 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孕育了 “名人、名文、名亭” 等八名胜境,文人墨客留下的摩崖题刻,与山间特有的琅琊榆、醉翁榆相映成趣,构成的独特景致。此外,沿线新增的36个业态项目和49处配套服务设施让人眼前一亮,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完善的旅游设施相得益彰。
产业脉动:开放高地的硬核实力
从山水间走出,采风团来到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内,光伏组件生产线高速运转,智能车间里机械臂精准作业,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们正调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这片由中新两国、苏皖两省合作共建的园区,已从十年前的农田,蜕变为营收破 500 亿元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2024 年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28.5%,实际利用外资居全市第一。”园区负责人介绍,这里累计引进工业项目330个,总投资966亿元,聚集了9家世界500强企业、113家高新技术企业。
在乐岁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车间,德国全自动生产线正产出环保生鲜包装盒,产品直供永辉、盒马等企业。“我们在果蔬高端包装领域市占率达 35%,这得益于园区‘政策计算器’‘企业服务超市’带来的高效服务。” 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从光伏、半导体到智能家电,滁州的几大新兴产业正沿着长三角产业链图谱,不断攀升价值链高端。
同城交响: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政务中心站,采风团体验了这条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的便捷,让“工作在南京、生活在滁州” 成为现实。这条串联起滁州城区、苏滁产业园、南京江北新区的 “黄金通道”,不仅是交通线,更是两地产业协同的“纽带”。
据悉,滁宁城际铁路是列入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一条重要的跨市域城际铁路。该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滁宁两地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大力推动南京江北新区、滁州市区以及沿线城镇协同发展,有效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滁宁城际铁路线路西起安徽省滁州市滁州站,途经滁州市市区、苏滁产业园、来安县、南京市浦口区,止于南京规划的新南京北站。项目总投资约188亿元,线路全长约55.33km,目前先开段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其他段落正在有序建设中,确保与南京段同步推进、同步开通运营。
民生温度:双城生活的幸福图景
采风的最后一天,来到来安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数万棵池杉在水中挺立,形成独特的“水上森林”,各类珍稀鸟类在此栖息,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我们与南京六合区共建生态设施,联合巡逻保护,让这片湿地成为两省共享的‘百鸟天堂’。” 该湿地公园管理人员说,将继续充分发挥湿地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打造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创新点。
在来安县汊河镇临溪社区,“双城生活”的暖意扑面而来。社区里一半居民是在南京工作的“通勤族”,或是来此养老的南京老人。社区聚焦主题,注重实效,把办好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作为检验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尺,完善“1+5”治理联盟模式,社区的 “周末红驿站” 解决了上班族办事难问题,跨省公交更是让出行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