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至21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雷晓燕、国发院公益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余毅、副会长庆贺带领公益委员会委员代表,特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际知名艺术史学者朱青生一行,深入北大及国发院定点帮扶十余载的云南大理弥渡县,展开了一场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乡村振兴·村长工作坊”公益之旅。
北大国发院公益委员会一行与朱青生教授和学生们一起合影
艺术进山:一堂没有终点的美育课
当希腊卫城的雕塑投影在云南山村教室的屏幕上,朱青生教授对孩子们说:“美没有标准答案,就像你们门前的每座山都有独特曲线。”
2025年7月19日下午,大理白族自治州新街镇中心学校的阶梯教室里,50多名山区孩子聚精会神。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魏晋风骨,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革命,特意插入北大未名湖的日常风景,告诉孩子们“美在生活俯仰之间”。朱青生教授深入浅出的给孩子们讲解着敦煌壁画《九色鹿经图》的慈悲、印度泰姬陵“悬在天地间的泪珠”、希腊卫城“人是万物尺度”的雕塑次第绽放。同一时刻,大理州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通过线上直播,与千里之外的北大未名湖畔桃柳“云相见”。
朱青生教授为弥渡的孩子们讲授《儿童世界艺术地图》
朱青生教授讲到:“4-14岁是美育黄金期,每个孩子都该看见人类文明的一千种杰作。后续将通过线上课程持续陪伴,让美育成为深山孩子的终身礼物。”公开课最后,一位女生情不自禁的发言说:“原来山外有那么多‘响当当’的文明,我要成为开放而自信的新一代!”
学生听课后踊跃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
村长蝶变:三位书记的振兴答卷
7月20日,北大国发院公益委员会委员们不顾山路颠簸,专程探访国发院原创公益项目“乡村振兴·村长工作坊”学员所在乡村。当车辆驶入栗子园村,二期学员杨正斌书记早已等在村口。
“村长工作坊教会我用金钥匙开资源锁”杨正斌的笔记本上还留着课堂笔记:“党建引领、合作发展、产业先行”。2022年参加公益培训后,他牵头组建弥渡栗园扶贫产业合作联社,整合8家合作社资源:建立绿色种植标准,搭建农产品选销中心,2024年线上销售额破2000万;带动全村产值达7000多万元,获评农业农村部第五批典型案例等一系列全国、省级先进。
国发院公益委员会一行在栗子园村合影留念
国发院公益委员会一行马不停蹄到访县城八十公里外的团结村。一期学员李彩雄书记跟公益委员说:“过去守着沃土愁销路,现在通过村长工作坊对接了北大资源。”他推动的三大变革令人瞩目:引进中华蜂养殖,探索实施“党组织+服务组织(购买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养蜂合作社)+贫困户”的“1+3”蜂产业发展模式,建设养蜂示范场14个,养殖中蜂突破600箱,全村实现年产蜂蜜4000多公斤,蜂产值突破100万元,增加了群众收入;构建“合作社+电商+冷链”体系,溢价收购农产品;开发农耕研学游,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
雷晓燕书记、余毅副会长兼秘书长给第一期学员村书记李彩雄(左二)、牛街彝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科印(右二)赠送国发院纪念品。
而在次日到访的依多么村,村长工作坊一期学员李向国书记正实践着更艰难的蜕变。这个曾经“越野车要颠簸5小时”的悬崖村,如今已建成:周其仁教授捐资的“校友路”、EMBA学员共建的污水处理系统,高山茶园观光步道…… “村长工作坊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是让传统长出新生机。”李向国说。
马鞍村下自然村依多么村的村民跳起盛装欢迎雷晓燕书记一行
公益新篇:从教室到田野的接力
在牛街乡康郎完小,公益委员们走进由庆贺副会长捐建的互联网美术教室。“美好成长·百县互联网少儿美术教室”,以美术教育为起点,通过互联网教学模式把来自北京的优质美术课程嫁接到乡村孩子们的课堂上。墙上挂着彝族孩子的蜡染作品《山灵》,这是通过远程课程与中央美院教授共同创作的。“六年累计开展412课时线上美育,” 校长鲁乾华介绍,“山里娃终于敢用画笔讲述本民族传说。”
委员会代表捐赠绘画用具(左二为牛街乡康郎完小校长鲁乾华)
雷晓燕书记在总结会上强调:“本次融合艺术教育与村长工作坊的创新实践,是公益委员会帮扶探索‘智志双扶’的新起点。”这场关于美与发展的教育,正在红土地上生生不息。
北大国发院公益委员会一行和牛街乡康郎完小的学生们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