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保障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视角,民生发展彰显着我国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强大优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6月9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从人们关心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意见》以“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为方针,提出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全方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效、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发展群众家门口的社区服务、提高多样化生活服务品质、促进包容共享发展等十项举措。涉及老百姓的事情关键在实,各项政策举措要实实在在、富有实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群众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政策就解决什么,这就需要在准、实、新上持续“升温”。
找准民生建设的方向和政策的着力点。明确方向重点,做到精准发力,提升惠民实际效能。民生建设涉及面广,事项多,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找准着力点才能精准发力。《意见》中,政策就聚焦“上好学”“看好病”“一老一小”普惠服务等关键小事,有针对性地提出多项具体举措。为实现家门口就医,提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支持高水平医院人员、服务、技术、管理等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沉;支持高水平医学人才向县级医院下沉。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创造性地把进一步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找准破解点出实招、硬招,使民生建设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直击民众关注的堵点卡点痛点。中医自古以来就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在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推进过程中,也要找准堵点、卡点和痛点,并且要靠务实的举措来攻破。“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务实的起点在于谋划。谋划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日前,一名75岁老人在南京逛游乐园时被拒,理由是该园区要求60岁及以上游客,需要至少1名监护人购票陪同入园。这则新闻引起大众对当下老年人处境的讨论,而他们当前在参与经济社会活动中,遇到的障碍还不止这些。为解决这个痛点,《意见》中提出了制度性要求:清理取消限制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不合理政策规定,支持推广“以老助老”服务模式,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多样化工作岗位。事实证明,只有把谋划工作的“指南针”对准群众需求,把政策设计的“坐标系”锚定民生痛点,才能将堵点、卡点和痛点逐个击破。
聚焦发展阶段出现的新趋势新情况。2024年7月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取消参保户籍限制,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明确政策方向,自上海、天津、成都等地已先行试点,2025年6月《意见》正式落地执行,出台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将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参保人,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发式帮扶提能增收行动等举措。全国约3.76亿流动人口直接受益,主要覆盖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如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意见》的落地执行逐步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优化医保跨省共济,探索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进一步打破户籍壁垒。特别是,降低企业招聘地域限制,增强用工灵活性,尤其利好季节性用工需求大的行业(如旅游、餐饮),促进人才跨区域流动和产业升级。直击问题的创新不仅能够找到方向、注入动力,也能切实提升群众的获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从来就是一场考验耐力和韧劲的“马拉松”。兜牢民生底线,才能温暖民心,进而增强信心、凝聚干劲。现在,顶层设计已经出台,关键在落实,还需要出台重大配套落实政策,也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把这一件件、一桩桩民生实事办好。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稳中求进,持续向着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力,一定能将民生福祉的“压舱石”夯得更实,助推民生建设的航船行稳致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