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与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行动背景下,为响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强化乡村人才支撑号召,2025年7月22日至24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与‘芯’童行——‘乡村之翼’科教赋能团”深入徐州市棠张镇后谷堆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7月22日,“乡村之翼”科教赋能团赴棠张镇,与镇共青团负责人共商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与科技普及路径。镇共青团负责人分享棠张镇乡村振兴中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需求,尤其是后谷堆村爱心暑托班对优质科技教育资源的渴望。团队对接暑托班需求开展科技赋能实践活动,聚焦“科技普及、思维启迪、实践赋能”,构筑“理论学习-动手实践-深度调试-竞技检验”四阶递进式实践链条,让17余名乡村少年获科技创新初体验,响应国家号召。会后,双方签订《院地共青团共建协议书》,为深化科技赋能乡村教育奠定基础。
理论筑基:全景感知,点燃“芯”向往之
实践开始,团队构建认知基础。青年志愿者策划国家前沿科技成就视听展示和循迹小车原理解析。通过视频展示与互动讲解,孩子们了解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成果,建立循迹小车原理认知。此阶段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探索科技好奇种子,为后续实践奠定知识根基。
匠心锻造:分组协作,炼就“翼”成形之功
实践的核心在于“真刀真枪”的动手创造。经过精心组织和安排,17名小学生被分为四个小组,各小组均赋予了富有激励性的名称:一组为“跑得快队”、二组为“厉害队”、三组为“跑车队”、四组为“我牛队”。在志愿者的一对一严密监护与专业指导下,孩子们从认识电阻、电容、芯片等基础元器件起步,学习安全使用电烙铁,亲手进行电路板元件的精准定位与焊接。整个实操过程严谨而热烈,孩子们互动频繁,从最初的生涩到渐入佳境,克服困难,体验着电子制造的精密与创造的喜悦。当四台亲手焊接组装的循迹小车“骨架”陆续诞生,成就感和对工程实践的理解在孩子们心中油然而生。
精益运维:反复淬炼,打磨“智”运行之精
焊接工作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工程实践的正式启航,而对卓越的追求则在调试运维阶段得以深刻体现,彰显了工程严谨性的独特魅力。在志愿者的引领下,青少年们积极转变角色,担任起“小车医生”和“性能优化师”的重要职责。他们学习并运用万用表进行电路的通断检测,排查潜在的虚焊、短路等故障;精心调整红外传感器的灵敏度与安装角度,不断优化小车的巡线控制参数。这一过程充满挑战,青少年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赛道测试、故障诊断、参数微调,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闭环,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涵。每一次成功的优化,都使小车的运行更加流畅,从步履蹒跚迈向行云流水。
巅峰对决:赛场砺锋,激扬“梦”竞速之志
实践的高潮在精心筹备的循迹小车竞速赛中精彩绽放。四个科创小组携精心调试优化的“战车”齐聚赛道,展开一场科技与智慧的较量。赛场气氛紧张激烈,孩子们目光紧随爱车,每一次精准的巡线转弯都引发热烈欢呼,每一次惊险的“脱轨”也牵动人心。志愿者们担任专业裁判,确保赛事公平公正。这场别开生面的“乡村科技运动会”,不仅是对孩子们前期理论学习、动手实践、深度调试成果的综合性、实战化检验,更在激烈的竞技中将科技梦想彻底点燃,将现场气氛推向最高潮。胜负之外,每位参与者都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与对科技未来的无限憧憬。
深耕厚植,“芯”光引航振兴路
江苏建院智能制造学院“乡村之翼”科教赋能团此次棠张之行,是国家科技战略与乡村教育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活动绝非浅尝辄止,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四阶段闭环实践链条,实现了从科技认知启蒙、到工程技能锤炼、再到创新思维激发和竞技精神培养的全流程深度覆盖。
此次活动成功将人工智能的“国之重器”理念转化为乡村青少年可感、可知、可参与的生动实践。循迹小车在赛道上划出的不仅是物理轨迹,更是乡村少年通往智能时代的认知路径。
江苏建院智能制造学院将以此次院地共建为支点,持续深化“乡村之翼”品牌,让科技教育的星火在广袤乡村燎原,为培育未来科创栋梁、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的“智造”动能。(林磊、陶永硕、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