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新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通过组织创新、服务升级、科技赋能等方式,不断提升治理效能,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组织创新筑牢战斗堡垒。针对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九龙治水"问题,多地创新推行"红色物业"管理模式。北京某社区通过成立物业公司党支部,将社区党员、物业员工、居民代表纳入统一管理,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治理新格局。数据显示,实施该模式后,该社区投诉量下降63%,物业费收缴率提升至98%。这种组织创新打破了传统治理的条块分割,实现了资源整合、力量聚合。
服务升级温暖百姓心田。基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服务群众的实效上。上海某街道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将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养老驿站等设施科学布局,让居民步行15分钟内就能享受各类便民服务。更值得称道的是,这里还建立了"党员代办"机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一位独居老人感慨:"现在打个电话就有人帮忙买菜买药,党员就像自家孩子一样亲。"
科技赋能提升治理精度。杭州某区开发的"智慧党建"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群众需求。系统显示某小区老年居民占比较高后,社区党委立即协调增设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老年活动中心。这种"数据驱动决策"的模式,让基层治理从"经验治理"转向"精准治理"。但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应用要避免"唯数据论",更要注重面对面、心贴心的传统工作方法。
队伍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人。某省实施"头雁工程",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并建立"导师帮带制",由经验丰富的离任书记进行指导。同时,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星级评定"等方式,激励基层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这些举措有效破解了基层"人才荒"问题,为治理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才能找准方向、凝聚力量。未来,要继续在组织体系优化、服务功能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共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服务",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党员就在眼前。这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李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