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2025年7月20日——今日,2025晋江国际食品展暨海峡两岸食品交易会在福建晋江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本届展会以“科技赋能健康,创新驱动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全球600余家知名企业参展,集中展示功能农业、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前沿成果。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农地生态再生技术负责人孙爱全提出的“让田间成为有机功能食品车间”理念成为焦点,远红外技术赋能的功能农业创新实践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功能农业新突破:田间变“精准营养车间”
在展会创新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农地生态原位再生课题组技术负责人孙爱全首次提出“让田间成为有机功能食品车间”的理念,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价值,解决全球隐性饥饿问题。其团队首创的“远红外碳氢酶解系统技术”成功实现五常稻花香2号跨两个积温带(小兴安岭)的低GI(血糖生成指数)高β-葡聚糖规模化种植,使作物次生代谢物含量提升35%,农药残留降解率超99.2%,为功能食品原料供应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孙爱全表示:“隐性饥饿影响着全球20亿人,功能农业的核心是通过技术重构食物的营养价值。远红外技术能精准调控水分子团簇和肠道菌群,让每一粒米都成为‘精准营养载体’。”目前,该技术已与多家粮油企业达成合作,预计三至五年内受益于至百万亩耕地。
远红外技术全链条应用:从种植到消费的健康升级
展会特设远红外技术专题展区,展示其在种植、加工、消费端的创新应用:
种植端:AI数智远红外装置动态优化作物生长环境,使香菇脆片的呈味核苷酸含量提升3倍,同时减少化肥30%、农药45%;
加工端:远红外处理舱实现“杀青-酶解-熟化”三合一工艺,能耗降低62%,某休闲食品企业应用后,薯片焦糖化指数(CRI)达7.2,实现“酥脆不油腻”的口感突破;
消费端:检测显示,食用远红外赋能食品的受试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提升2.1倍,胃肠黏膜保护效果显著,推动个性化营养方案发展。
政策与市场双驱动:功能食品产业迎爆发期
《2025中国功能食品产业白皮书》显示,在“健康中国2030”政策支持下,功能食品市场快速增长:
代餐食品年复合增长率达28%,健康食品认证奖励最高50万元;
新国标加严“低糖”标准至≤3g/100g,反式脂肪酸标注阈值降至0.1g;
87%消费者认同“菌群平衡=健康”,功能性食品支付意愿提升47%。
某企业负责人表示:“远红外技术帮助我们实现‘三减三增’(减成本、增效益),产品毛利率从15%提升至28%,复购率增长58%。”
可持续发展:科技护航食品安全
展会设立“食品安全与绿色生产”专区,展示区块链溯源、碳积分交易等新模式。多家企业联合发起《食品行业ESG行动倡议》,承诺203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
未来展望:技术重构食品产业价值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指出:“当远红外技术将田间变为‘功能食品车间’,当肠道菌群成为健康新靶点,食品产业正面临从种植到消费的全面革新。企业需以技术闭环重构‘安全-美味-健康’的价值三角。”
本届展会将持续至7月22日,预计吸引超10万专业观众,成为推动全球食品健康转型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