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朵乐荷”是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一种传统歌舞,极具彝族文化特色。为洞悉其传承现状,探寻其传承发展创新路径,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非遗她力量”实践队于5月27日对四川省普格县非遗项目“朵乐荷”传承人拉马莫什作老师进行线上专访。
一、走进非遗传承人,聆听非遗故事
在四川省普格县,拉马莫什作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作为凉山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朵乐荷”的传承者,她凭借对传统艺术的深耕与坚守,成功入选非遗项目“朵乐荷”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为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鲜活力量。
受母亲的熏陶,拉马莫什作自幼便对彝族歌舞怀揣着深厚情感与浓厚兴趣。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她愈发沉醉于彝族文化独有的魅力与深厚的底蕴。谈及学习“朵乐荷”的经历,拉马莫什作坦言其中的技巧与艰辛:学习者需先掌握彝文,而后才能系统学习“朵乐荷”的唱跳技艺,唯有循序渐进、勤加练习,方能有所精进。也正因这番深入的研习,她深刻体会到这项非遗文化的深邃魅力与珍贵价值,传承与发扬“朵乐荷”的信念愈发坚定。
凭借着对“朵乐荷”的满腔热爱,拉马莫什作一笔一画地用彝文将“朵乐荷”的传统曲目精心收录成册。如今,经过重新整理的这本册子,已在普格县委政府及县文旅局存档,为“朵乐荷”的保护与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实践团成员合影
二、突破传承困境,“朵乐荷”成功申请非遗
当越来越多的彝族年轻人走出大山,彝族舞蹈“朵乐荷”的传承危机日益严重。拉马莫什作坦言,曾经,看着同龄人相继离世,年轻传承人日渐稀缺,她内心满是痛心。为了留存“朵乐荷”的声韵,她自费发行碟片,默默守护着这濒临断层的文化火种。
在政府的引导下,经过多方努力,2007年3月1日,彝族舞蹈“朵乐荷”被列入凉山州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2月,朵乐荷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朵乐荷”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她个人乃至彝族文化而言,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普格县政府找到她,以“非遗进校园”为名推荐她到普格民中授课,同时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自此,拉马莫什作“起舞”的机会多了起来,“朵乐荷”也愈发受到彝族乡亲们的喜爱。
在拉马莫什作看来,非遗技艺的延续,既需要传承人怀揣对文化的赤诚热爱与笃定信念,也离不开政策支撑与市场活力的协同助力。
实践团向拉马莫什作采访
三、探寻传承新路径,“朵乐荷”走进校园
在普格县文化文旅局的支持下,从2022年起,拉马莫什作带着“朵乐荷”正式走进校园,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拉马老师提到,孩子们对学习“朵乐荷”十分感兴趣,对待彝族文化也特别认真。她肩负着十一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开设专门的素质课程,系统性传授彝文、“朵乐荷”、口弦等彝族文化。面对孩子们对长歌词接受困难的问题,她拆分乐句循序渐进、依据不同学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孩子们打倒学习的拦路虎,让美丽的舞蹈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拉马老师强调,唯有如此,“朵乐荷”才能一代传一代,彝族文化才能经久不息地传承下去。
最后,拉马老师谈及自己对于未来的规划与预期:“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要主动拥抱时代的新变化,打造一个充满彝族文化和现代气息的学习环境,让更多的孩子们学习‘朵乐荷’, 热爱‘朵乐荷’。”
拉马莫什作与实践团开展对话
此次专访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坚守。拉马莫什作对非遗“朵乐荷”的传承与坚守,体现了彝族人民对文化根脉的敬畏,而这种“守护”与“传承”的精神,正是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的重要密码。愿更多人高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火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供稿人:翁慧妮 王祖凡)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