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循环系统作为人体的“清道夫”,承担着回收组织液、运输脂肪及营养物质、参与免疫细胞防御等重要功能。然而,当这一精密系统因疾病或手术受损,便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病症。近年来,浙江省人民医院的李永峰副主任医师在淋巴循环障碍性疾病的治疗领域持续深耕,并取得显著成绩。
攻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难题
乳腺癌手术中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及术后放疗,虽为重要治疗手段,却会破坏上肢淋巴液回流通路、损伤淋巴管,导致淋巴液淤积,引发渐进性上肢肿胀、活动受限等问题,长期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
浙江省人民医院引入“淋巴静脉吻合术”(LVA),李永峰副主任医师运用超显微吻合技术,将直径仅0.5mm的淋巴管与邻居的血管精准吻合,重建淋巴液回流通道。并借助30倍的显微镜与超显微器械,大幅提升吻合精度。不仅显著缓解患者上肢肿胀,还持续完善手术流程,通过精准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大幅缩短手术时间,为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带来新希望。
应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严峻挑战
相较于乳腺癌上肢水肿,妇科肿瘤所致的下肢淋巴水肿病情更为复杂凶险。该病症发病时间早,患者术后1年即可出现明显肿胀。病情进展迅猛,相比乳腺癌引发的上肢淋巴水肿三到五年的漫长病程,它的恶化速度让患者难以喘息。更重要的是,下肢功能直接关乎行走,水肿带来的疼痛、行动受限严重干扰日常生活,患者对治疗的迫切需求远超其他同类患者。
面对这类棘手病症,曾有一位慕名而来的妇科肿瘤患者向李永峰副主任医师求助下肢淋巴水肿手术。尽管手术难度极大,但患者的信任让他决定挑战。李永峰副主任医师将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经验创新性应用于下肢。针对盆腔淋巴系统解剖的复杂性,凭借其专业判断与充分准备,以及精湛医术攻克难题,为患者实施手术,最终取得理想效果。
淋巴循环理论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新突破
随着研究的深入,医学界发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大脑存在着淋巴循环障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异常沉积,而大脑废物清除效率下降是致病关键。
目前研究热点之一的颈深部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核心机制是颈部深部淋巴结通过特定淋巴管与脑膜淋巴管网相连,可引流大脑中的Aβ等废物。该吻合术通过微创手段将颈深部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静脉吻合,扩大淋巴液引流通道,加速大脑废物经淋巴-静脉通路排出。
这与淋巴水肿治疗中通过手术改善淋巴循环、促进淋巴液引流的思路相似,都是利用外科手段调节淋巴循环,试图解决因循环障碍引发的病理问题,这一发现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到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再到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探索,临床实践充分表明,重建淋巴系统功能对改善淋巴循环障碍性疾病预后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术后一旦出现肢体肿胀等症状,需在48小时内就诊淋巴水肿专科,进行早期干预。
浙江省人民医院专家李永峰提醒: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在受到淋巴水肿相关病症的困扰,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和管理方案。早期干预可以帮助减缓病情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