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技术突破城市边界,深入田间地头,破解乡村振兴的“密码”正被数字工具重构。2025年4月,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的村民们齐聚一堂,用方言向AI助手“腾讯元宝”和“小耕”发问。(4月8日半月谈)
“青梅叶斑病咋治?”“春季蔬菜打药需要注意什么?”“孙子数学题不会做怎么办?”“交社保流程可以代办简化么?”...一桩桩一件件看似琐碎和不起眼,甚至有些鸡毛蒜皮,但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琐碎小事,对困难群众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烦心事,一桩桩一件件都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当AI成为村民的“第二大脑”,当数字工具转化为服务资源,可以想象农村、农具、农人将会发生跨时代行的变化。
这些年,数字时代方方面面的红利正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医疗体系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社区中心设置“延时托管”让千万家庭没有后顾之忧、动动手指爱心餐食就能送到老人饭桌、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跨省异地就医备案”让人拍手叫好...数字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数字民生以管用实用的场景应用,服务民生的“关键小事”。正所谓“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正是这些个“关键小事”考验着我们党和政府为民办事的处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当前,数字政府、数字政务渐渐深入民生领域,给广大群众带来更便利的政务服务。
实践证明,社会治理的很多工作要靠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去落实的,让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心骨,才能起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效果。面对未来,只有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才能通过治国理政的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普遍支持。共赢未来,只有不断把生活服务数字化基础设施深度融入居民生活,不断丰富数字化应用场景和生活服务体系,才能全面助推现代人民的生活新需要。
“精准助老”“精心护弱”“唱响数字故事”...数字时代不该是“冷冰冰的”,更不该只是出现在文件中、停在口头上,党和政府应积极回应“关键小事”来彰显数字时代的“治理精度”,应让一项项政策、一串串数字来见证民生“温度”。文/张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