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近日通报3起形式主义典型问题,这一举措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破除形式主义顽疾的坚定决心。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到督查检查考核泛滥,再到“文山会海”反弹回潮,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更严重影响了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质量。
这些形式主义问题表面看是工作方法问题,实则反映出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工作作风不严不实的深层次问题。某乡镇干部坦言:“现在每天要应付十几个工作群的打卡签到,真正服务群众的时间反而被挤压。”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中央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通报典型案例,释放出三个明确信号:首先,基层减负工作已进入攻坚期,需要以更大力度推进;其次,整治形式主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具体案例入手;再次,减负工作将建立长效机制,不是一阵风式的运动。通报中提到的“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精简文件会议”等措施,都是针对基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精准施策。这种“靶向治疗”的工作方法,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从通报案例的处理方式来看,当前整治形式主义呈现出三个创新点:一是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划出红线;二是强化“以上率下”机制,要求上级机关率先垂范;三是引入“基层评议”环节,让减负成效由基层干部来评判。这些创新举措打破了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模式,形成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根治形式主义需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持续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形成有力震慑,另一方面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再有就是要建立健全三个机制: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权责清晰的层级管理机制、注重实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为基层减负松绑,就是为治理效能加油。这次通报既是警示,更是契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此次通报为镜鉴,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