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演员介绍
4月25日晚8点,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迎来第三十五届澳门艺术节的盛大开幕,由国际知名导演马克斯·韦伯斯特(Max Webster)执导的舞台剧《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为开幕钜献震撼上演。这部改编自杨·马泰尔(Yann Martel)同名小说的作品,以其突破性的舞台技术和深刻的哲学内涵,为澳门观众带来一场视听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演出剧照
舞台灯光渐暗,太平洋的波涛在多媒体技术的渲染下汹涌而至。当少年PI与那只名为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狭小的救生艇上对峙时,呈献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面映照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魔镜——在信仰与理性、文明与野性、故事与真实之间,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漂泊的PI,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寓言。
舞台技术的创新构建了一个超现实的叙事空间。通过投影映射出来的星空与海浪,机械装置模拟的颠簸小船,特别是那只由三名操偶师共同操控的孟加拉虎,让近距离的观众感觉到它的皮毛随着呼吸起伏,眼神中闪烁着令人望而生畏的智慧。当理查德·帕克在月光下第一次完整现身时,或许没有几人能因此看到自己内心兽性的外化象征,但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恐怕都潜伏着某种兽性,只是在文明的洗礼中不露声色。这只凶猛的孟加拉虎,由PI在海上生存的大敌,逐渐成为他重返人世的最大希望。现代舞台技术模糊了真实与想象的界限,恰如PI在海上漂流时不断摇曳的清醒与幻觉。
演出剧照
PI的多元信仰体系在剧中呈现出惊人的当代性。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他身上并非是排他性存在,而是成为他应对不同危机的精神工具。卡西夫·古勒饰演的PI在风暴中同时向多个神明祈祷的场景令人动容——这不是信仰的混乱,而是生存智慧的具象化。当理性主义父亲(朗尼·朱蒂饰)的实用哲学与灵性母亲(阿莉亚·普拉萨德饰)的神秘主义在沉船灾难面前双双失效时,PI展示的正是现代人亟需的 “本性信仰”——既不拘泥于教条,又能从多种传统宗教中汲取力量。这种信仰的包容性将远远强于信仰的空虚,成为应对价值碎片化时代的精神疫苗。
演出剧照
剧中动物寓言与残酷现实的双重叙事,构成对人类认知方式的深刻质询。当PI作为唯一的船难幸存者,向日本调查人员讲述第二个没有动物的故事时,导演马克斯·韦伯斯特和舞台及服装设计提姆.哈特利在此展现了惊人的艺术创造力:相同的服装通过光影变化,让观众在联想中瞬间完成了动物向人类角色的转换——斑马与水手,鬣狗与厨师,猩猩与母亲……在韦伯斯特的舞台艺术中,成为撕裂观众心灵的视觉炸弹。这种转换不是简单的隐喻游戏,而是逼迫观众思考:我们是否也像那些保险调查员一样,本能地选择相信“更好的故事”?在“后真相”时代,这个设问具有刺痛现实的锋芒。理查德·帕克的不告而别,暗示着人类永远无法真正驯服内心的兽性,只能与之达成暂时的休战协议。
说实话,如果看过香港导演李安十余年前拍摄的同名电影,就知道这部舞台剧的视觉冲击力肯定无法与电影相比,但其舞台动物与人物之间的转换暗示,更为震撼人心。在绝对理性的框架下,一位少年与老虎在海上共存227天只能是天方夜谭;但这部舞台剧的故事,不仅能让观众发现解开PI在海上生存之谜的钥匙,也会让我们重新思考:面对困境“与虎同舟”时,生存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演员谢幕
当演出落下帷幕时,澳门文化中心剧院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不仅献给舞台上的艺术成就,更是对自身生存境遇的共鸣。在这个确定性崩塌的时代,我们都是精神海洋上的漂流者,都在寻找那只必须共存又必须放逐的“内心之虎”。或许,《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用美学的力量,让我们短暂地触摸到了那个难以言说的真相:生存需要理性,但活着需要故事。
作者|Yifei
(本文图片由澳门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