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四月十五起,中央网信办将围绕恶意虚假摆拍、散步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四个方面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
在短视频浪潮席卷的时代,每个人的指尖都能触摸到千万种生活。然而,当“寒门学子逆袭”实为剧本表演,“助农现场”变成摆拍闹剧,虚假摆拍正如同网络空间滋生的毒瘤,裹挟着扭曲的流量生意,侵蚀着社会信任的根基。整治虚假摆拍、铲除流量生意,已成为净化网络生态、守护公共价值的必然选择。
虚假摆拍与流量生意的结合,本质是对公众情感的“精准收割”。创作者深谙大众心理,通过打造卖惨人设、虚构冲突情节,将观众的同情心、正义感转化为流量数据。湖北警方揭露的“小小努力生活”团队,用编造的悲惨身世骗取百万粉丝关注,最终将流量变现为月入数十万的直播收益。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善良的亵渎,更制造了社会认知的混乱。当“摆拍卖惨”成为流量密码,公众对弱势群体的真实困境产生怀疑,社会救助体系的信任基石便会动摇;当“剧本式助农”屡见不鲜,真正需要帮助的的群众的呼声反而被淹没在虚假信息的洪流中。
流量生意背后的产业链条,如同精密运转的“造伪机器”。MCN机构批量生产剧本,专业团队负责拍摄剪辑,平台算法助推流量,最终形成“摆拍引流—圈粉变现—复制套路”的闭环。更有甚者,部分平台为维持用户活跃度,对虚假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通过算法倾斜为摆拍视频“推波助澜”。这种畸形生态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优质内容创作者被挤压生存空间,整个行业陷入“越虚假越火爆”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网络空间将沦为充斥着表演与欺骗的“楚门世界”,真实的声音反而无人倾听。
要治理虚假摆拍,就必须斩断这样的产业链条,掩饰平台责任,从严处置处罚,铲除这种违法生意。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核心枢纽,应承担起主体责任。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摆拍痕迹,建立“内容溯源”机制,对疑似虚假视频进行标记和二次审核;另一方面,优化算法推荐逻辑,减少对“争议性内容”的流量倾斜,将更多资源分配给真实、优质的创作。监管部门则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摆拍行为的界定标准和处罚措施,对屡教不改的账号和机构实施“熔断机制”,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公众也应提升媒介素养,不盲目点赞传播未经核实的内容,主动举报虚假摆拍行为,让“流量收割机”失去土壤。(任各庄镇--魏宝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