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敏
近年来,商业项目面临一系列转型难题,传统模式的购物中心中诸多店铺由于业绩不佳,不得不撤店或缩减面积,而且许多既有存量商业空间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面对消费需求呈现快速更新迭代的趋势,无法满足当前客户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我们采访到了在商业地产行业深耕二十余年的于怡,她曾以创新的管理思维带领商业项目实现逆风翻盘,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于怡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于怡指出,在传统的商业项目管理中,从项目定位到业态规划,从品牌招商再到项目运营,各个环节都存在诸多不足。项目定位方面,传统做法是依据自身地理位置和商圈来定位,注重短时时效和动线合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项目的可达性和便利性,但缺乏对市场变化和未来消费趋势的前瞻性分析。在业态规划上,传统模式主要关注不同楼层和面积的划分,缺乏对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的深入分析,容易导致业态组合的单一化和同质化,难以对消费者保持持续的吸引力。而在品牌招商方面,传统模式以租赁模式分业态来招商,虽然能够吸引一定的品牌入驻,但往往忽视了对品牌价值和客户体验的深入挖掘,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与项目之间的协同效应。而在项目运营中,传统模式以SP(Sales Promotion)和PR(Public Relations)活动为主,注重集客和促销活动,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和客流量,但缺乏对客户关系的长期维护和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策略,难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于怡给出了自己的解法。她运用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新商业模式,以数据驱动决策,并注重发挥品牌价值,帮助商业项目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她指出,商业项目的转型不仅仅是对传统模式的简单优化,而是需要从项目定位、业态规划、品牌招商到项目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系统性的变革和创新。她以曾经负责的一个典型商业项目为例,为商业项目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她曾统筹一个购物广场的转型升级工作,该购物广场的运营时间超过二十年,她从调整定位入手,将以传统零售为主的购物广场重新定位为吸引年轻客群的“活力场”,并基于此对业态规划进行调整。在她的布局下,购物广场引进了电影院、美业、电子科技等娱乐配套业态,满足了年轻消费群体聚焦悦己消费、社交体验、文化认同的核心消费需求。她还对原有的品牌商户进行梳理,重新进行招商工作,新引入了20多个A类品牌。在运营阶段,她着重加强了线上营销,利用商场公众号、抖音、微信群、小程序商城等工具,充分触达了年轻消费者。她的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当年的三八女神节活动中,购物广场的业绩同比前一年提升了56%。
而在于怡最近统筹的趣活公园项目,更是她充分运用新商业模式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的新实践。在进行项目定位和业态规划时,她以满足不同年龄层和消费群体的需求为导向,设计了多样化的业态组合,将公园打造成为全民运动和儿童游玩空间的休闲公园。在招商时,她不仅注重引入商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关注商家与项目的契合度。她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需求,不仅引入了包括篮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场馆的商户,还兼顾亲子需求,引入了儿童乐园,确保无论是老年人、年轻人还是孩子,都能在公园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空间。在采访中,于怡表示:“我们的商业项目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要以消费者为核心,为不同年龄层、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生活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于怡强调发挥智能化技术的优势。传统的市场调研方法往往存在样本量小、数据滞后等问题,难以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实时需求和市场动态。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这些限制,为商业项目提供更加精准、全面的市场洞察。早在2020年,她就研发了“基于大数据的市场分析平台”,该系统能够快速收集、整合和处理来自多个渠道的海量数据,为项目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在未来,于怡也将持续关注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其在商业项目中的创新应用。
于怡的实践证明,以消费者为核心,结合数据驱动和品牌价值提升,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商业项目的痛点,她的经验不仅为其他商业项目提供了参考经验,也为整个商业地产行业提供了转型发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