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农业加速向智能化、集约化转型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成为破解资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驱动力。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在此背景下,一项由高校团队与企业联合研发的创新成果——可移动即时生物发酵装置,近日在贵州卓豪有限公司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试点成功,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学研协同创新,破解传统农业痛点
2024年11月14日,由长江师范学院凌劲元、李晨、刘小山学生团队自主研发,并与贵州卓豪有限公司合作落地的可移动即时生物发酵装置,在示范基地通过首次应用测试。该装置通过整合物联网技术与生物工程,实现“田间即时发酵、随用随取”,有效解决传统肥料制备周期长、运输成本高、利用率低等问题。
技术亮点:五大系统赋能精准农业
装置核心功能包括:
1. 集成自控系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自动调节发酵条件;
2. 数据自诊断检测系统:通过AI算法分析发酵进程,预警异常状态;
3. 开放软件系统:支持农户远程操作,适配不同作物需求;
4. 发酵工艺优化系统:动态调整菌群配比,提升有机质转化效率;
5. 数字化整合管理系统:生成种植建议报告,实现全周期科学指导。
数据验证:增产增效显著,保障粮食安全
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我国耕地面积十年间减少1.13亿亩,而粮食消费需求持续攀升。2023年粮食进口量同比增长11.7%,突破1.6亿吨。该装置通过添加生物刺激剂,可使作物产量提升15%-30%,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20%以上。其可移动性设计使农民能够就地发酵有机肥,降低运输损耗,综合成本节约超40%。
权威认可: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样板
试点期间,农业农村部专家瞿新验、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玉林实地考察后表示高度认可。瞿新验指出:“该装置将生物技术与数字化结合,为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提供了可行路径,是推动‘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实践。”梁玉林强调,贵州将以此为契机,推广“高校研发+企业落地+农户受益”的创新模式,助力西南山区农业提质增效。
展望:技术规模化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研发团队正与多家农业企业对接,计划在云贵川等山地农业区开展试点推广。未来,该技术有望纳入农业农村部“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支持项目,为我国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