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风里,全国两会再次奏响民主与民生的交响曲。从大别山区的智慧农田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工场,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智能终端到新能源产业园的自动化生产线,一幅幅民生图景在代表委员的热议中愈发清晰。这场“春天的盛会”,既是对过去一年民生答卷的批阅,更是面向未来的再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当以两会为新的起点,把“人民期盼”化为“行动坐标”,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具厚度。
校准“坐标系”,在躬身倾听中找准民生脉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两会期间,来自云南山区的“95后”人大代表李雪梅带来“乡村医疗互助平台”建设建议,这份凝结着走访37个村寨、记录286户民情笔记的提案,折射出新时期问需于民的深度。正如江苏“河长制”青年专班用脚步丈量出2000公里河道治理图,浙江基层干部通过“方言夜话”收集到87%的民生痛点在“一老一小”领域,启示我们:民生坐标的精准定位,需要既有“泥土味”又有“科技感”的调研。党员干部当以“板凳工作法”沉到一线,既在田间地头感知春耕秋收的脉搏,又借助大数据分析捕捉民生需求的“最大公约数”,真正把群众“吐槽点”变成政策“着力点”。
锻造“硬实力”,在攻坚克难中提升惠民成色。城镇新增就业1320万人、保障性住房开工680万套、县域医共体覆盖率突破90%等数据,勾勒出民生改善的坚实轨迹。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深圳“民生微实事”专班用区块链技术打通14个部门数据壁垒的创新实践,是成渝地区“医保漫游”改革团队攻克37项技术难关的攻坚身影。民生改善如同破解“九连环”,既要“快刀斩乱麻”解决预付式消费监管、慢性病用药保障等急难问题,更需“绣花功夫”完善长效机制。当前,上海推出的“就业服务数字孪生系统”已实现岗位匹配精度提升40%,山东“智慧养老地图”覆盖2.3万个服务点位,这些实践昭示:民生实事既要办得“快”,更要办得“巧”,让科技赋能成为提升惠民质效的“倍增器”。
构建“同心圆”,在共建共享中凝聚治理合力。民生改善不是“独角戏”,而是“协奏曲”。北京朝阳区“社区治理合伙人”机制吸纳3.6万名居民成为“网格参谋”,浙江“民生议事堂”让群众票选出年度十大民生工程,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着“人民民主”的生命力。正如全国政协委员王立新提出的“民生需求动态感知系统”建议,强调建立“需求收集-项目公示-效果评估”的全流程参与机制。党员干部当善用“金点子工作法”,既通过“码上办”平台24小时收集民意,又借助“民生圆桌会”让群众参与决策,更建立“实事项目体验官”制度邀请群众验收成果,真正把“政府配餐”变为“群众点菜”,让民生工程从“政府独角戏”转向“社会大合唱”。
从大运河畔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到河西走廊的“新能源惠民充电网”,从“银发数字课堂”到“青年创业港湾”,民生改善的画笔正在绘就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员干部当以两会精神为帆,以民生需求为舵,既做解决“有没有”的实干家,更当谋划“好不好”的开拓者,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持续攻坚中照进现实,在共建共享中绽放光彩。这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对“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生动诠释。
玉田县陈家铺镇 段美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