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观众为考官,与角色共呼吸,
戏剧舞台上,塑造出无数鲜活形象;
他从世俗状态,回到艺术状态,
入诗入画,不断使旧戏焕新。
他是演员,也做过导演,
他说:“老同志要像点样”,
将戏剧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他也说自己是“青牛以待”,
要慢慢收山出关,
岁月沉淀,热爱历久弥新。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由凤凰网出品,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君品谈》第四季,本期对话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濮存昕,讲述他的人生故事。
“青牛以待”
濮存昕更加珍惜时间
濮存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曾凭借英俊的形象和扎实的演技活跃于荧幕之上,主演《英雄无悔》、《来来往往》等电视剧,被称为“大众情人”。在戏剧舞台上,他也为观众呈现了“李白”、“哈姆雷特”、“李尔王”等经典角色。
当濮存昕还在空政话剧团做演员时,有一次,他到人艺去看父亲演周萍。在父亲画眉毛时,他发现,52岁的父亲已经不适合演30岁的周萍了。现在,濮存昕也会面临相似的情境,体能下降,膝盖受伤,在台上跑和上台阶的动作都会使他感到吃力。因此他也时常说“青牛以待,要抓紧时间”。
2018年,濮存昕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的职务退休。退休后,他仍坚持演出,定期出现在人艺的舞台上。对濮存昕而言,身上带着的戏,是他的责任和使命。
濮存昕谈演戏的责任和使命
戏剧演员需要频繁演出,这不同于拷贝艺术,是需要面对现场观众的。观众花钱买票,带着对戏剧的愿望来到剧场内,演员就要对观众的文化消费负责。正如他所说,“我们要失去舞台的真实感和审美趣味的话,我们就没有衣食父母”。
带着对时间的珍视,对观众的责任,濮存昕以谦逊为桨,不断前行。5年以来,濮存昕迎来了创作爆发期。今年五月份,他即将要去上海完成第二版的《雷雨》,由上戏的教师表演,以此检验表演行当上呼吸是否通畅、技术是否牢固。
“话剧给予演员艺术尊严”
濮存昕谈演戏标准
濮存昕有自己的演戏标准,他认为,“戏剧的第一要素是故事,正如于是之老师所讲,好的表演是入诗入画”。因此,在考察演员能力时,首先要看其能否在观众心里营造真实感的情景。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如今,濮存昕也在带新人演员,在挑选演员的过程中,他综合考量演员的素质能力。新一代年轻演员正努力追赶濮存昕的脚步,但是仍有差距,新人还需在创作创新上多加沉淀思考。
艺术并非是浮空的,戏剧演员的扎根成长也需要有现实基础。人艺的话剧演员每场演出报酬并不丰厚,尤其对年轻演员而言,他们也面临着一定的生活压力。与此同时,影视剧行业的高额片酬会对他们产生强大吸引力。
对此,濮存昕的态度很包容。他认为戏剧演员需要的是复合型知识,年轻人有出去拍电视、电影,可以提升眼界,也是一种锻炼。
濮存昕阐释对戏剧表演的理解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北京市重点文化单位,与影视行业快节奏的剧组相比,剧院更像一个在岁月中沉淀的守护者。剧院给予每个人艺术尊严,在剧院里,演戏是受尊重的。
濮存昕多年来不单打磨自己的演技,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将剧院办好。表演的平台发展好,才能保持演员向心力,让戏剧的力量永远传递下去。正如他所说:“我们这些老同志像点样,梧桐树栽好了,凤凰会愿意回来的”。
“从世俗状态,回到艺术状态,就是创新”
濮存昕对戏剧历久弥新的热爱
2023年人艺又走进了广大群众当中,《大戏看北京》新戏接连不断,濮存昕参与执导的新版《雷雨》,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艺术阐释,收获了一大批新的观众。
濮存昕不骄于已有成绩,常常自省。他说:“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每场演出都还有进步空间。如何带给观众惊喜,让舞台充满神秘感,保持专业精致、真诚,都是他在表演前后不断思考揣摩的问题。
于濮存昕而言,每一次从演员身份到角色身份的转换,都是一次新的开始。在一次次的重排、一轮轮的演出中,新想法得以诞生,戏剧实现创新。“我们要从世俗状态回到艺术状态,就是创新”。
濮存昕谈戏剧创新
“让没有看过剧的人走进剧场来看,让看过的人还能回过头来看”,在这样的标准要求下,戏剧在不断焕新,“人艺人”在不断尝试,老剧院永远不旧。
如今,濮存昕已年过七旬,但他对戏剧的热爱依然不减,他仍在演戏,仍在创新。人艺是他的庙门,舞台剧的舞台是他的庙门,未来,他也一定会带给观众新的惊喜。
习酒用匠人精神,酿造君子品质
贵州习酒《君品谈》栏目以传播“君品文化”为宗旨,展现当下君子的传承精神与创新姿态,传递社会责任感。让新时代的君品精神如习酒人的坚韧品质一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