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的时间里,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望京小街、隆福寺文化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雁栖湖、冰丝带……SS2024北京时装周,立于天地,以城为幕,依次展开一幅“移步换景”,流光溢彩的时尚长卷。
著名作家林语堂在《大城北京》里写道:“以审美的观点看,整座城市给人雄伟之感,但更多给人开阔与肃穆之感。北京并不显出刻意追求。它倾向于自然的延伸扩展。这是由那些低矮的、宽阔的、绵亘的殿堂的金色屋顶显示的一种效果。”
流动,打开,延展,赓续……未来,北京城市自然延伸的,并非仅仅是城市绵亘的建筑与空间。林语堂笔下,北京城的“殿阁错落,飞檐宇脊纵横”,亦是成长中的北京时装周,在城市时尚四条“平衡律”的作用下,倾力营造的,错落有致,参差多态、纵横绵延,气韵飞扬的城市时尚生态。它需要有一条能集聚标杆时尚品牌、带有视觉符号意义的“魅力天际线”,更需要有一个以有限辐射无限,以有形包蕴无形,拥有时尚生活内核的“能量场域”。如此这般,才能通过平台战略的有效构筑,打造“大城北京”的风神高迈。
霓裳摇曳,松针吐翠。据此,在“动与静、实与虚、体与融、施与受”的平衡之间,在持续的思辨与践行之间,北京时装周,正在成为北京城市时尚肌体,年轻,然而重要的细胞单元。
城市时尚表达的“动”与“静”
经过七年的发展,可以看到北京时装周越来越精准的定位:它是一个产业事件,更是一个文化事件;它面向时尚品牌,更面向城市空间更新;它意在激活消费,更惠及城市居民。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北京时装周,越来越丰富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体现在发布空间上的流动性。前门大街、王府井步行街、望京小街、张家湾设计小镇、先农坛、亮马河、通州大运河、冰丝带、雁栖湖……时装周与城市空间地标,亲密对话,自然融合。人、衣、空间的动态适配,行、望、居、游,有点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City Walk(城市漫步)。
作家亨利·詹姆斯写道,“城市漫步,让我接触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而北京时装周,就是要一双慧眼,捷足先登,把当下时尚文化中最好的东西,带到城市的东西南北中。故而,这样的流动性,对于参与者而言,又是视域与精神上的流动性——“目及往返,心亦吐纳”,在城市熟悉的集体记忆中,不断刷新对当下生活的认知,重塑城市空间的美学质地,这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备的“素养”。
与此同时,城市更新中存在的离散化和碎片化,城市空间结构失衡、意象混乱和视觉矛盾,已经成为大城市的顽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时装周的流动性,指向的,亦是依托一个高质量的时尚文化事件,更新城市的视觉审美,提高城市的文化向心力,培育人之于城,“流连其间,乐在其中”的情感归属感。另一方面,时装周作为一个平台,赢得一切流量与光芒的前提, 恰恰在于它能否有笃静的定力,呈现并集聚高水准、高质量的设计作品发布——输出一定的“独有性”与“独特性”,需要节奏自持的态度,也需要静心打磨的能力。
徜徉其间,SS2024北京时装周的多场发布,不乏亮点之作。比如,劳伦斯·许&京东开幕大秀,主题为《壮美中轴》。劳伦斯·许的瑰丽笔触,京东服饰携手CABBEEN卡宾、HAZZYS、乌丫(UOOYAA)、朗姿、斐乐(FILA)五大服装品牌参与走秀,皆在细密针脚的创意游走之间,在霓裳飘飘的光影流变之间,令斑驳沧桑的永定门,摇身一变,拥有了一个新潮摩登的年轻灵魂。
应当说,匠心的战备,作品的首发,观念的先导,这是一个平台获得吸附力、辐射力与公信力,在流动之外,需要足够“沉静”的部分——锚定“发布什么,如何发布,向谁发布”:设计内容的权威生成,关乎极高的标准把控力,也关乎包括物质的、时间的较高成本。尽管复杂且难,但一定是未来中国各地时装周,高下立现,产生“分化”,树立风向标,凸显符号意义,以“静”致远的一道“金线”。
城市时尚界面的“实”与“虚”
作家王蒙在谈及“文化自信”时说过,“中华文化的优胜还在于它的务实性与此岸性,在于它的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化和与时俱进的变易与发展特色。”
同样,当下的北京时装周,要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并不能止步于时尚文化意识流的“轻舞高蹈”,它同样需要脚踏实地,具有一定的“务实性”与“此岸性”——这是它立足城市土壤,服务现代生活的使命需要,也是时尚产业本身发展规律的需要:当前,“数智设计”,已经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一抹底色;时尚的世界里,“虚”与“实”如影相随,平行交织。如何藉由技术,实现创意设计的价值落地,走向消费层面的普惠,亦是北京时装周需要平衡的“虚实共生”的创新命题。
能够看到,SS2024北京时装周,选择了与京东集团的战略合作,一系列以数智为主题的活动相继展开,旨在更新数字文化消费方式和生态体系。充分利用站内站外资源优势,京东集团对 SS2024北京时装周,进行即时的秀场直播及销售转化,以赋能线上新消费场景的时尚营销。比如,9月15日的开幕大秀,“京东时尚BOSS直卖”直播间即对此进行了全程直播,消费者可以在模特走秀的同时,在京东下单自己心仪的走秀同款服装。
值得一提的是,高级定制服装品牌劳伦斯·许也在北京时装周期间正式入驻京东,京东成为劳伦斯·许的全网首个线上订购渠道。这意味着,未来消费者能够在京东买到更多明星同款和高品质国风华服。
这是时装周本身,带领创意走向消费,促进多重介质,加速叠合,满足即时消费的探索。“即秀即买”(See Now Buy Now)模式,根据BOF 2017(时装商业评论)给出的定义:“An instant gratification buying model”,是一种即时满足的购买模式——这意味着,要想迅速触达消费者,实现“秀场”到“卖场”的零距离,更需要品牌在销量预测上做更精密的规划,在供应链上做更具韧性、快速的有力支撑。
从这个意义来看,不管目前北京时装周的“促单”能力有多强,至少,线下至线上的“壁垒打通”与“渠道双生”,提供了一种价值共创的可能性:审美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即时转换与界面共享,“心动不如行动”的时尚营销策略,时装周从此不仅仅再是“少数时髦人的聚会”,它可以成为“大众的消费狂欢”。秀场的Catwalk “余温尚存”,购物车里已是“宾主尽欢”。
城市时尚平台的“体”与“融”
从网络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平台(Platform)是从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发展出来的一种商业模式,通过开放自身的功能或服务,提供对第三方的访问和治理,从而产生更多的链接,扩大用户规模。
这个略显拗口的定义,至少说明了平台的一个特质:节点与节点之间,链接与贯通,实现规模增长的无限想象空间。并且,在某个时刻,每个点都可能成为主体,成为枢纽。因为这一张网,不再仅仅是平面的构成,它是立体的,交织的,全息的。
随着时间的沉淀,势能的增长,北京时装周的“平台战略”也更加清晰:时装产业的影响力提升,应当扎根于一个“泛时尚”的大生态——当前,时尚+消费品、时尚+健康、时尚+文旅、时尚+空间……消费生活中的“泛时尚化”成为必然,交叉融合的产业去边界化成为必然,平台的建构,需要一定的主体意识,惟有如此才能有强大的执行力;与此同时,这样的主体意识应当是多重的,平行的,并构的。它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源池”,万涓成水,奔涌成潮。
“融”,成为了北京时装周当下与未来的一个核心语汇。
可以看到,今年的北京时装周,进一步扩大了它的战略主办“朋友圈”:由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服装学院、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京东集团、王府井集团、方恒集团等作为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展览方面,今年首次将WEEK UP潮流展、时尚北京展、北京时装周国际影像展三展,融创为“北京时装周时尚博览会”。
正是“融合式”的共生型合作,使得北京时装周的外延具备了张力:天时、地利、人和的网状叠合,政府、传媒、院校、协会、品牌的生态共建,设计、商业、艺术的价值交融,“以城为根”,日渐葱郁,开枝散叶。由此,一方面适度“消融”北京城市相较于其他城市,在时装产业链配套方面的现实短板;另一方面“融汇”、链接、再造新的增量平台,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打通线上与线下,打通产业与生活,打通平台与商圈,以消费端有效牵引供给侧,形成对头部品牌的有效凝聚。
城市时尚文化的“施”与“受”
惟有平台“施力”和大众“受力”的势均力敌与能量往返,可以促成北京时装周走出“墙内开花墙内香”的藩篱,成为“北京消费季”以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文创京城”的重要构成。
这一年,北京时装周在“发声”的内容质地上,以及有效“声量”上,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整个时装周期间,文本,影像,视频,设计师,企业家,专家,奥运会冠军、影视明星,时尚达人……高频次、高密度、高交互的时尚文化传播,藉由高影响力、高象征性的时尚文化符号与全媒体矩阵,迅速凝聚注意力资源,汇集超强声浪,传递出北京时装周“IN”北京的“潮流范儿”,成为当之无愧的城中盛事。
一组数据印证了它在受众层面的成功抵达:截至时装周闭幕,#SS2024北京时装周# #北京时装周开幕盛典#相关话题及京东服饰联合发起的#穿搭图鉴#等微博话题,累计阅读超过6亿;“北京时装周时尚博览会”登上抖音同城热搜榜;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及融媒体传播矩阵报道累计触达人群超过9000万;活动期间,全网直播观看人次突破1亿,单场最高观看人次1037万,图片直播观看人次30万。
的确,“大师、大事、大牌”的诞生,除了过硬的作品设计,更在于有效释放声量,演绎风格IP,营造别具一格的魅力人格体,进入消费者心智模式,使其产生“鲜明、首选”的印象强关联——北京时装周需要以丰富的表现力,成为城市时尚ICON的“扩音器”。当成为“扩音器”后,最终成为产业走向生活,设计走向商业,潮流走向大众的“转换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北京时装周,在立足国内产业语境,重磅发声的同时,也开始有意识提升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不管是中英双语的传播叙事,还是邀请海外的时尚博主亲历体验,都释放出一个信号:北京时装周的根在北京,然而视野却是全球的。它希望延展东方美学的触角,亦是一场“归来的远游”,不只有“民族的乡愁”,中国时尚,更是世界的“天涯共明月”,与君相皎洁。
我想,行进中的北京时装周,它的使命和作用,亦是要在时尚产业的内部,以前瞻的风向,释放更大的平台势能,孵化、孕育、推动、壮大这样的“新质生产力”,让原创的中国设计力,真正变成强大的商业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思想竞争力。
与此同时,对于流动的时尚产业而言,对于包容的首都之城而言,一个强大平台的构建,亦是一门考验创新精神,考验合作视野,考验叙事能力,考验资源支撑的行为艺术:它吟唱特色“京韵”,更演奏多音阶多声部的“大交响”。又如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所言:“一切艺术虽是趋向音乐,止于至美,然而它最深最后的基础仍是在‘真’与‘诚’”——我亦期待着:未来的北京时装周,藉由怀揣的“真”与“诚”,能够释放更大的“力”与“美”:以城为根,合纵连横,乐业亲民。这是属于一个行业的幸事,亦是属于一件城市的幸事,更可能成为一桩国家的幸事。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首席时尚研究员 王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