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的综述研究,系统阐述了肠道微生物群通过“肠-骨轴”(Gut-bone Axis)调控宿主骨骼发育的最新机制。该研究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团队完成,其中重点探讨了特定益生菌菌株——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BL-11(BL-11) 的临床应用潜力,并引用了相关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其在促进儿童身高增长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该发现为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干预策略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循证依据。
从“肠道健康”到“骨骼发育”:科学认知的跨越
传统上,益生菌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和改善消化健康。近年来,随着“肠-器官轴”(Gut-organ Axis)概念的兴起,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作为人体一个复杂的“代谢器官”,其影响力远不止于肠道。其中,“肠-骨轴”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揭示了肠道微生物与骨骼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双向通讯。
天津中医药大学的这篇综述文章详细梳理了肠道菌群影响骨骼健康的多种潜在路径,包括调节营养吸收:优化对骨骼构建至关重要的矿物质(如钙、磷)和维生素(如维生素D)的生物利用度;影响激素调控:调节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轴的功能,该信号通路对骨骼的线性生长至关重要;调节免疫稳态:通过影响免疫细胞功能和相关细胞因子网络,间接调控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动态平衡;产生活性代谢物:菌群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s),如丁酸,被证实可作为信号分子,直接或间接地促进骨形成。
特定菌株BL-11:从机制研究到临床探索
综述中特别关注了菌株特异性(Strain-specific)的重要性。文章指出,益生菌的功效高度依赖于其特定菌株,而非仅属或种的水平。其中,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BL-11 因其临床数据而受到关注。
文章引用了一项由该团队开展的临床观察性研究。该研究旨在评估BL-11对3至7岁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水平的受试者的影响。初步结果显示,在连续干预3个月后,受试儿童群体的生长速率呈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改善。
研究人员在文章中强调,这项研究为“肠-骨轴”理论提供了来自人体研究的早期支持证据。它表明,针对性地干预肠道菌群,尤其是使用经过严格筛选的特定益生菌菌株,可能成为支持儿童骨骼健康发育的一种潜在营养策略。
专家观点:机遇与未来方向
尽管“肠-骨轴”的研究仍处深化阶段,但BL-11菌株的临床探索已凸显独特价值。业内专家指出,其作为全球首个针对3-7岁普通矮身材健康儿童完成临床验证的益生菌菌株,它填补了该领域的全球空白;同时,也是目前唯一被国际高影响因子综述收录、兼具普通儿童专属临床实证与合规商业化落地的儿童生长益生菌。
“BL-11已用明确数据证明了干预可行性,这是多数模仿菌株尚未触及的阶段。”业内学者强调,BL-11的研究为行业树立了“菌株特异性+高级别临床证据”的标杆,而这也是推动行业科学化发展的核心,未来随着更多RCT研究推进,其潜力将进一步释放,而当前已形成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天津中医药大学团队的这项研究工作,系统性地整合了“肠-骨轴”领域的现有科学证据,并汇报了特定益生菌菌株BL-11的临床发现。这不仅为微生物群与骨骼健康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也为后续开发基于营养干预的、旨在促进儿童骨骼健康的新策略奠定了科学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