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钦州的海岸线上,一条肩负“通江达海”使命的运河——平陆运河,正以绿色为底色,加速铺展。由中交天航局承建的平陆运河航道15标项目,全长22.02公里,不仅是一项基建工程,更是一场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项目团队以主动作为的姿态,将生态环保融入建设全程,展现了新时代建设者的责任与智慧。
制度先行,绿色责任扛在肩上
“绿色工程绝非口号,而是从顶层设计开始的系统工程。”项目经理赵海丰表示。项目自成立之初,团队便将绿色理念贯穿顶层设计,成立由党政负责人牵头的绿色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专职环保部门和岗位,形成决策、执行、监督闭环管理的绿色机制。
项目依据多项国家与行业标准,量身定制《绿色低碳专项方案》《生态环保检查制度》等文件,将绿色指标纳入月度考核与绩效评价,让“绿色发展”成为每一位建设者的行动自觉。
通过智慧安全警示教育基地的常态化培训、现场200余处绿色宣传展板,环保意识深植人心,绿色施工成为日常。
科技赋能,低碳施工有“硬招”
面对1491万立方米的疏浚任务,项目团队以科技创新破题,选用大国重器“天鲸号”“天骅”船等大型绞吸挖泥船,替代传统高能耗工艺。“天鲸号”在入海口硬岩段施工中,累计减少碳排放3.6万吨;“天骅”船在城区段作业,效率提升的同时再降碳1.1万吨。
无人机航测、智能无人船、BIM施工平台等智慧手段齐上阵,人力成本降幅超40%,资源调度效率提升20%。团队自主研发专利7项,如“联箱筑坝技术”,在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实现细颗粒快速排水,做到“又快又稳又绿”。
资源循环,废料也能成“宝藏”
在项目驻地,资源循环利用蔚然成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每天将30吨生活污水转化为绿化与施工用水,实现“污水零外排”。钢筋、砂石回收利用率分别达53%和90%,防污帘重复利用长度达7.7万米,节约成本超百万元。太阳能路灯、空气能热水器、充电桩等设施全面覆盖,构建起“绿色能源生态圈”,从生活到施工,碳足迹被持续压缩。
随着航道疏浚进入冲刺阶段,平陆运河的绿色价值正不断释放更深远的价值。项目团队持续推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控制”,探索垃圾资源化路径,扩大新能源应用,并通过“绿色对标”汲取行业先进经验。
这条即将贯通的黄金水道,不仅会改写西南地区的物流版图,更是一条展示中国绿色基建实力的“生态示范线”。当首艘5000吨级货轮驶过钦州茅尾海,它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中国向世界传递的绿色发展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