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执行副总裁,盈康一生董事长谭丽霞发表开场致辞,表示盈康一生自诞生起便肩负厚重社会责任,始终致力于汇聚产学研医多方力量,打破罕见病诊疗的“不可能”壁垒,让难治、无治的疾病困境,逐步转化为可治、有希望的医疗现实。

专家齐聚,共探细胞生物技术的创新诊疗方向
论坛期间,10余位中外权威专家,围绕细胞生物技术在细胞衰老及罕见病、遗传性耳聋治疗、儿童孤独症、神经病损伤等领域的实践成果进行深入探讨,这场高质量的跨界交流不仅碰撞出创新思路,更搭建起技术转化的沟通桥梁,加速推动前沿科技成果惠及广大罕见病患者。
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康复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院长刘健康院士,聚焦线粒体与细胞衰老及罕见病的关联,指出线粒体突变是导致衰老与致病的关键机制,而通过营养或其他生物技术修复线粒体功能的方法是治疗线粒体 DNA 突变疾病的有效临床手段。
全球前2%科学家、长江学者、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终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荣誉教授、滨州医学院听力与言语康复研究院长郑庆印教授,在《耳聋与老年性痴呆的关系和防治策略》分享中提到,听力障碍占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症)可预防因素的8%,听力损失人群患痴呆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的两倍,基因及细胞生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疾病并有效预防阿尔茨海默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尤欣教授,介绍了菌群免疫治疗在儿童孤独症领域的创新探索,提出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生理功能与疾病密切相关,临床实践表明,粪菌移植可有效缓解自闭症症状。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访问学者、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创新细胞生物技术项目负责人张力教授,以《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探索》为主题,创新性的指出该细胞治疗技术可为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难治性神经系统损伤疾病的治疗带来的新机会,为神经系统损伤按下了“修复键”。
产学研医多元对话,共筑罕见病诊疗新生态
独行快,众行远。我国罕见病患者超2000万,且以每年新增超20万例的速度增长,这些被称为“医学孤儿”的群体,长期面临确诊难、治疗难、保障难的困境。而破解这一罕见病难题,需要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公益组织等多方合力,共同推动罕见病、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踏上新台阶。
在构建罕见病诊疗新生态的多元对话圆桌论坛上,青岛海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盈康一生・青岛盈海医院院长付堃与研发科学家、临床专家、公益代表和产业方四方代表展开热议,探讨如何推动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患者,更好造福人类。

作为诊疗生态的核心支撑,临床与科研界始终锚定技术应用的核心诉求,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尤欣教授强调,细胞治疗应用于罕见病,安全性与有效性是核心关键,需通过严谨的临床试验筑牢技术落地基础。而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访问学者、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新细胞生物技术项目负责人张力教授提出,建立“科研机构—企业—患者”三方协同机制及共享化信息平台,可大幅加速技术从研发到临床的转化效率。
而产业与公益组织作为生态构建的重要纽带,持续联动各方资源拓宽服务边界。其中,青岛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高嵘先生表示,公益组织需在生态体系中主动承担传播者、促进者角色,凝聚社会力量为患者搭建更完善的保障网络。而赛尔欣生物创始人兼CEO吕明启博士表示,企业家应在医学需求驱动下,以罕见病为突破点,孵化多领域细胞治疗产品,形成“单点突破、多域拓展”的产业格局。
凝聚生态合力,罕见病细胞生物治疗创新共同体正式成立
医疗的终极使命不仅是治愈,更在于抚慰与赋能。为了不断完善“科研突破-临床验证-产业转化-公益普惠”四位一体的罕见病诊疗模式,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从诊断到干预的全生命周期支持,盈康一生现场还正式成立罕见病细胞生物技术治疗创新共同体,该共同体整合生物技术研发、临床诊疗、产业转化、公益支持等资源为核心,旨在推动罕见病及难治性疾病诊疗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快速落地,为全球患者带来“生命盈康”的新曙光。
从 2024 年进博会期间推出肠道菌群移植治疗孤独症项目,到此次依托“海医汇”平台,盈康一生高效聚合创新科学家、顶尖高校、权威医疗机构、社会公益组织及产业力量等多元资源,构建罕见病以及难治性疾病的创新诊疗生态,目的是为了与生态方一起做出引领全球的“盈康方案”和“中国方案”。

未来,盈康一生将以“共研、共验、共用”为核心锚点,携手多领域生态方持续孵化聚焦神经系统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等疾病,推动创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同时,还将联合更多医疗机构推动更多罕见病用药项目,并通过与中国顶尖医疗机构协作,推动盈康一生罕见病综合诊疗中心和关爱中心建设项目落地,全方位助力罕见病诊疗突破与患者生命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