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抽到一张腾讯视频月卡!”北京的大三学生李明(化名)兴奋地向室友展示他通过农行APP参与学车活动获得的奖品。这已经是他本月通过农行学车活动获得的第三张会员卡。近期,在北京农行“驾考砸金蛋”活动中,用户通过领取“学车包”、邀请好友、报名意向等动作获得抽奖次数,奖品多为影音与生活类会员卡。表面上,这像是一场由银行买单的福利盛宴;但若从行业视角回看,它更像是一次围绕“流量—数据—转化—生态”的系统性尝试,是一场围绕流量、数据与车主金融生态的长期博弈。
笔者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此次活动需从农行APP的北京城市专区进入,奖励机制设计相当丰富:用户需打开在农行APP的车主服务板块“领取学车包”便可获得首次抽奖机会;而每邀请一位好友参与到此活动,便可增加一次抽奖次数,页面提示报名驾校也可增加一次抽奖机会来抽取终极大奖,奖品是各类生活会员的月卡、季卡,笔者实际操作后,邀请10位好友参与活动,抽到了5张月卡:包含腾讯视频、B站、爱奇艺、美团、喜马拉雅。而领取的“学车包”包含三类权益:微信立减金、“小兔驾考VIP会员”,以及为期半年的生活/影音类月卡权益。页面显示,该服务由世纪恒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公司官网显示该公司“深耕车主服务,主营大型企业的用户增值与拓展、为车后服务商及中小商户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对于用户来说,无论是否最终报名学车,前期获得的福利都已到手,且没有经济负担。农行这一策略的核心,却不仅仅是简单的营销噱头,反映的更是农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长远布局。
先看运作逻辑。驾考作为全国参与人数最多的考试,是天然聚焦年轻人的高频场景,具备强社交传播属性与明确的后续消费轨迹。近年来,各大银行纷纷跨界布局场景化服务,逐步从传统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向更加多元化、综合化的服务平台转型,农行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今年10月,农行手机银行注册用户数已破6亿。通过一次看得见、摸得着的权益刺激,农行可以以较低边际成本在短期内集聚大量年轻用户的触达与互动,获得初步的行为线索与兴趣信号。例如,谁愿意邀请、谁反复访问报名页、谁对价格更敏感、谁偏好何种车型/班型,这些都为后续画像分群提供素材。与其把这类活动理解为“赔本营销”,不如把它理解为“前置获客成本”的一次性确认:先用权益打开入口,再以产品与服务完成转化闭环。
真正决定成败的是从流量到价值的“中场”。一条健康的转化链应当是:参与活动的人群中,真实学车意向人群被及时识别并获得更匹配的引导(如课程咨询、透明价目、体验课与分期方案);报名人群在支付、用卡等环节优先使用农行链路;学成后,在购车分期、车主信用卡、车险、理财等产品中继续留存与复购。每一道环节都存在摩擦:有人只对权益感兴趣、有人对驾校资质存疑、有人在支付环节被其他渠道“截流”、也有人学成后被经销商金融或互联网金融分流。银行若只把资源投入在“抽奖与拉新”,却没有为中后段设计更顺滑的体验与更强的价值锚,就会出现“前端热闹、后端清冷”的断层。
目前,驾培行业长期面临标准化不足与信息不对称:价格是否透明、是否存在隐性收费、教练与场地是否达标、退费规则是否清晰等,直接影响报名决策与品牌口碑。如何在大量流量导入后,确保用户真正获得高质量的驾考服务,是农行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如果农行未能有效保障服务质量,前期投入的奖励可能只会吸引到大量“羊毛党”,而真正有学车需求的用户,反而可能因为对服务的信任缺失而选择放弃。这也是信任与服务质量为何成为核心变量。对于农行而言,导流只是开始,更关键的是建立一套“可被感知的保障”。可操作路径包括:为合作驾校设定明确准入与持续评级机制,定期披露投诉与满意度;将学费引入资金托管或阶段性放款,服务达标再结算;在APP内提供一键投诉与快速仲裁通道,缩短纠纷处理链路;要求合作方统一公示价格、包含项与退费条款,并提供短期体验课降低不确定性。这些措施既能抬高不合规供给的进入门槛,也能把用户顾虑从源头上“对冲”掉。
从经营角度看,农行应把“权益刺激”升级为“权益+服务”的组合拳,并以分层运营承接不同价值曲线的人群。对仅完成参与但未表现出学车意向的用户,限制频次并保持轻触达;对展现出中高意向的用户,给到更高价值但更具门槛的权益(如报名专属优惠、分期利率减免、通过率保障与补考支持);对已报名与学成用户,设计跨产品联动的权益阶梯(学成→车贷分期利率优惠或费用减免→车主信用卡礼遇→次年车险续保积分抵扣),让“继续使用农行产品”成为理性的选择,而非情感性的偏好。
评估层面,建议农行建立穿透到生命周期价值的指标体系,而非停留在“参与人数”“分享次数”这类浅层指标。可从七个维度监控:活动触达与参与深度、社交裂变效率、报名转化率、学成率、后续金融产品转化率、投诉率与满意度,唯有“单位获客成本 < 贴现后的多期生命周期价值”在大多数情景下成立,活动才具备可复制性与扩张价值。这样一来,通过活动的开展,农行才能做到不仅获得大量新用户,还可积累用户的消费偏好和社交网络数据,为未来精准营销提供基础。
把视角再拉长一点,这类以驾考为入口的“场景金融”是银行生态化经营的典型样本。其意义不在于一次活动带来多少新增,而在于是否能以标准化的供给治理、数据治理与合规框架,把“学车—买车—用车—换车”的服务链条串成清晰的产品梯度和运营路径。只要中后段体验与保障做得扎实,前端激励就是可被验证的投资;反之,若后端供给与治理缺位,再大的投入也只会换来短期噪音与长期风险。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与短期补贴相比,一个高质量用户的终身价值可能超过万元”。农行如果做好数据积累与用户画像的打造,就能够在未来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金融服务,带来更高的价值回报。
笔者认为,对这次北京农行的“驾考砸金蛋”,短期的让利是必要的入口策略,但是否值得持续复制,取决于农行能否把“权益刺激”转化为“可信体验”和“结构化留存”。这需要在三条线上同时发力——供给端的准入与监管、产品端的分层与联动、数据端的合规与精细化。只有当这三条线形成闭环,农行才算真正用一张张会员卡,撬动了一个可持续的车主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