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流感季的到来,不少家庭陷入"一人感冒全家紧张"的困境——孩子持续高热、老人咳嗽不止,医院门诊前排起长队。很多人误以为流感只是"严重的感冒",却忽视了它可能引发肺炎、脑炎等致命并发症的风险。尤其对于婴幼儿、孕妇、老年人以及患有心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的人群,流感更是暗藏健康危机,如何科学防控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

来源:科普中国
多维度应对:从预防到干预的全流程方案
1.预防是第一道防线,疫苗接种优先
国家疾控局明确指出,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其临床应用已超过60年。最佳接种时间为流感高发期前的9~10月,若错过最佳时段,整个流行季内接种仍能发挥作用——接种后2~4周人体会产生保护抗体,可显著降低感染率和重症发生率。
目前主流的流感疫苗包括三价和四价灭活疫苗(适用于≥6月龄人群)、三价减毒活疫苗(适用于3至17岁人群)。医务人员、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孕妇、6至59月龄儿童等重点人群应优先接种,接种后需在现场留观30分钟确保无不良反应。
2. 日常防护细节,筑牢健康屏障
除疫苗外,日常防护同样关键:勤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上臂遮挡,随后及时洗手;每日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定期对门把手、手机、键盘等高频接触物品消毒;流感高发期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空间密闭的场所,高风险人群外出需科学佩戴口罩。此外,均衡膳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能从根本上增强免疫力。
3. 暴露后干预:48小时黄金期巧用抗流感药物
若不慎密切接触流感患者,或出现发热、咳嗽等流感症状,需抓住48小时"黄金干预期"。国家疾控局强调,流感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可使病程缩短1~2天;未接种疫苗或接种后尚未形成免疫保护的高风险人群,在密切接触患者后48小时内遵医嘱用药,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在抗流感药物中,奥司他韦是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的处方药物,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临床应用时间最长、适用人群较广。它不仅能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在流感高风险人群密切接触传染期病人48小时内使用,还可起到预防作用,为流感应对提供了灵活可靠的选择。

图片来源于:深圳卫健委《已有1名儿童死亡!从发病到不治,仅仅7天!流感凶猛,千万小心》
关键注意事项:避免误区,科学处置
1.用药安全不可忽视
奥司他韦为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使用,严禁自行增减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对奥司他韦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需经医生评估后使用。用药期间若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告知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继续用药。
2. 及时就医的信号要牢记
流感虽多为自限性疾病,健康人群通常1~2周可自愈,但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精神萎靡、严重呕吐腹泻等。特别是高风险人群,感染后建议尽早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3. 居家护理与心态调整
患者患病期间应居家休息,避免前往公共场所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直至症状基本消失。家人与患者相处时需保持适当距离,建议分餐,加强室内通风,接触患者后及时洗手。面对流感无需过度恐慌,树立"预防为主、科学应对"的理念,将疫苗、防护、规范用药相结合,就能有效守护自身及家人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