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布芬1970年于意大利首先研制成功,1984年8月在意大利批准最先上市,也是目前选择性多靶点抗血小板聚集唯一可逆性药物,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1,对胃肠道前列腺素抑制率较低,胃肠道反应较小、出血风险较低。目前医学界已开展了很多的临床研究并证实了其在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本文仅对近年吲哚布芬联合用药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患者提供有益用药参考。
01、吲哚布芬+替格瑞洛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
近年来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已被各大指南推荐为STEM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一线方案,但仍无法克服阿司匹林抵抗和应用阿司匹林后导致的胃肠道严重不良反应及出血现象[2]。吲哚布芬的抗血小板作用与阿司匹林类似,但与阿司匹林不同的是,吲哚布芬的作用机制是多靶点的,而且其对血小板环氧化酶-1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这就意味着,在相似的治疗效果下,吲哚布芬的胃肠反应更少,出血风险更低,安全性更高[3]。
2019年重庆某医院心血管内科对106例STEMI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分为对照组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和观察组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两组,每组各53例患者。比较两组用药后的功效和安全性[4]。6个月后结论显示出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组,在安全上——出血事件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并不很明显。但在功效上观察组可明显降低STEMI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提高患者心功能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02、吲哚布芬+氯吡格雷治疗稳定型冠心病
74例行冠脉支架手术治疗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根据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和吲哚布芬联合治疗。显示[5-6]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接受氯吡格雷和吲哚布芬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良好,心血管事件及出血风险更低,安全性更高。
03、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UA)目前治疗主要是抗血小板、调脂、稳定斑块、扩张血管、降低心肌氧耗等综合治疗。其中抗血小板聚集在UA治疗中不可或缺。纳入8项研究992例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7]。安全性结果显示,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导致出血事件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在冠心病PCI术后轻微出血事件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另外90例患者分组研究,也显示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率低,并提出吲哚布芬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8]。
04、吲哚布芬+替格瑞洛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
目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已被证实可显著降低NSTE-ACS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9]。临床常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但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用药后会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出血等现象[10]。吲哚布芬属于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药物,对胃肠道黏膜前列腺素的影响较小,胃肠道反应小、出血风险低,因为对无法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应用该药进行替代治疗[11]。60例NSTE-ACS患者按随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和观察组(吲哚布芬+替格瑞洛)各30例。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11]。吲哚布芬联合替格瑞洛的观察组,相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的对照组,在都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前提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05、吲哚布芬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动脉硬化所致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变
吲哚布芬在抗动脉和静脉血栓性疾病方面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12]。纳入国内外29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329例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13]:
(1)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吲哚布芬单药显著优于阿司匹林;
(2)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3)吲哚布芬联合替格瑞洛在冠心病PCI术后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
(4)吲哚布芬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血管闭塞事件的短期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
总结
吲哚布芬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与阿司匹林相比,吲哚布芬抗血小板效果更好,胃肠反应更少,出血风险更低,安全性更高[14]。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有禁忌或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吲哚布芬不失为很好的替代品。且目前已有专家共识[15]和指南[16]明确指出不耐受阿司匹林时可选用吲哚布芬。
参考文献
[1] Eligini S,Violi F,Banfi C,et al. Indobufen inhibits tissue factor in human monocytes through a thromboxane-mediated mechanism[J].Cardiovasc Res,2006,69 (1):218-226.
[2] BASH A,AKSOY F,BAGCI A,et al.Incidence of aspirin resistance i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than with out atrial fibrillation[J].Rev Assoc Med Bras (1 9 92),2020,66(6):800-805.
[3] LIU J,XU D,XIA N,et al.Anticoagulant activ ities of indobufen,an antiplatelet drug[J].Molecules,2018,23(6):1452.
[4] 涂植涛,裴芳.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重庆医学,2021,50(21):3660-3663,3668.
[5] 林锋,黄鼎三.氯吡格雷和吲哚布芬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1):95-97.
[6] 张春秀.老年冠心病介入术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4):105,108.
[7] 潘小玉,张再伟.吲哚布芬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医学信息,2020,33(14):80-84.
[8] 姚瑶.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7):192-193.
[9] 潘砚鹏,陈文宽,王前,等.低剂量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J].岭南心向管病杂志,2022,28(3):214-217.
[10] 陈艳,韩想,潘广杰.抗栓胶囊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1,36(4):703-706.
[11] 杨志鹏,李志勇.替格瑞洛联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8):1080-1083,1088.
[12] 邓婷婷,华永平.吲哚布芬联合替格瑞洛治疗NSTE-ACS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32):19-22.
[13] Bhana N,McClellan KJ. Indobufen: an updated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management of atherothrombosis[J]. Drugs Aging,2001,18(5):369-388.
[14] 朱云珊,赵紫楠.吲哚布芬用于治疗动脉硬化所致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变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中国医药,2023,18(1):26-32.
[15]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卒中学会,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及低反应性人群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1,29(5):241-250.
[16]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9):927-9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