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秋的大运河畔,千年文脉与现代生活在此交融。10月17日,由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联合主办、中国手艺网协办的“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通州分会场”活动在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区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以“非遗携手美好生活·运河联结南北非遗”为主题的文化之约,不仅是一场集视听、体验于一体的非遗雅集,更是一次以运河为纽带,推动南北文化深度对话、探索非遗当代价值的创新实践。
不止于“同台”:南北非遗的深度对话
本届分会场以“通汇雅韵”与“浙里风韵”两大板块为核心,邀请了来自浙江杭州、湖州、丽水、金华、台州、嘉兴、舟山、温州共8座城市18个非遗项目及通州区10个非遗项目,突破地域非遗展示的单一形式,构建起南北非遗的对话空间。开幕式上,通州鼓乐的雄浑与浙江越剧的婉转相映生辉,古彩戏法的民间趣味与小热昏的诙谐生动互为呼应,展现出运河文化包容并蓄的独特气质。
“运河曾是物资流通的动脉,如今已成为文化交融的通道。”据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介绍,“通州与浙江的非遗项目,一北一南,共同讲述着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主任、副馆长祝汉明表示:“浙江非遗沿着运河北上,在大运河畔,展示的不仅是浙派风情和浙里风韵,更是南北非遗在运河语境下的共鸣与共创。”
现场观众也深切感受到这种交融的魅力。来自北京的游客感叹:“一边是通州鼓乐的震撼,一边是越剧的柔美,仿佛听到了运河南北共同的文化心跳。”
不止于舞台的交融,这种对话延伸至本次活动的每个角落。在通州的“巧夺天工”手工艺坊旁,是浙江的“丝竹雅韵长廊”。游客刚领略完京绣的华美,转身便可体验西湖绸伞的精巧。这种空间上的并置,让民众直观地感受到北方技艺的浑厚大气与江南工巧的细腻雅致,展现出运河非遗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不止于“展示”:非遗融入生活的场景再造
本届分会场以“生活美学”为切入点,将非遗从展台推向真实的生活场景。在“浙里风韵”展区,“茶书房雅集”再现江南文人雅趣,观众可体验湖笔执笔、金石篆刻,品味龙井茶香;“竹艺生活空间”中,东阳竹编化身现代茶具与时尚配饰,融入日常起居。
在“通汇雅韵”区域,“舌尖上的通州”让糖火烧、瓤豆腐等非遗美食成为游客手中可品可携的味觉记忆;“巧夺天工”手工艺坊内,京绣、雕漆、彩塑京剧脸谱等非遗项目通过互动体验与文创开发,吸引大量年轻人参与。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从展柜走向现代生活。”通州区传承人表示,“我们通过设计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真正被年轻人接受。”浙江西湖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也分享道:“很多观众第一次知道绸伞可以如此精致,这种场景化的展示拉近了非遗与公众的距离。”
不止于“传承”:创新赋能非遗未来
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守正与创新。开幕式节目《非遗新生》以琵琶与现代舞的跨界融合打破艺术边界,《智慧传承》中机器人方阵与传统韵律共舞,引发观众对“科技+文化”的无限遐想。我们希望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为非遗注入青春活力。”祝汉明副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非遗的传承,要面向未来、拥抱变化,要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
一位带着孩子参与亲子非遗体验的家长感叹:“孩子刚才一边看机器人表演,一边学做风筝,她觉得非遗既古老又时尚,这种形式特别吸引人。”
大运河串联南北,也为非遗的当代实践注入了永恒活力。本届非遗周通州分会场通过南北对话、场景再造与跨界创新,不仅让沉淀于历史长河的文化瑰宝焕发新生,更探索出一条“非遗+生活”“非遗+科技”“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这场始于运河的文化之约,正以开放的姿态,邀请每一个人共同见证非遗的当下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