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兴安北京社区的“心理服务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十几名中学生正在参加“正念减压”团体活动,隔壁房间的心理教师培训刚结束,而楼下的家长课堂又传来阵阵掌声。这个京蒙协作孵化的社区心理服务阵地,正成为辐射周边数千居民的心灵港湾。
民政主导:构建“可感可及”的服务网络
作为京蒙协作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实践,海淀区民政局与科右中旗民政局共同推动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选取兴安北京社区等示范点,打造“中心—驿站—家庭”三级服务网络。蓝海心理事务所受民政部门委托,派驻专业团队开展系统性服务:
建设标准化心理服务站,配备沙盘、放松椅等专业设备
开通24小时心理支持热线,提供蒙汉双语咨询
培训社区工作者掌握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技能
“过去社区工作以物质帮扶为主,现在心理服务成了民生关怀的重要组成。”科右中旗民政局负责人表示,这种转变得益于京蒙协作对“软实力”建设的重视。
家校社协同:破解青少年心理服务碎片化难题
针对社区内单亲、留守等特殊家庭子女,项目构建了“学校预警—家庭支持—社区介入”联动机制:
在学校,蓝海团队为巴彦呼舒第二中学、第四中学教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帮助教师识别学生自伤、厌学等风险信号。
在家庭,开设“智慧家长工作坊”,通过情景模拟教授非暴力沟通技巧,已惠及300余个家庭。
在社区,组建“邻里关爱小组”,由受过培训的志愿者定期走访重点儿童家庭,形成防护网。
一名参与项目的社区社工分享:“现在学校发现学生情绪异常会第一时间联系社区,我们就能启动家庭访视,这种协作效率前所未有。”
文化浸润:打造民族团结的“心理共同体”
立足多民族社区特点,项目将心理学与民族文化创造性结合。在兴安北京社区,蓝海团队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展“刺绣疗愈”“音乐减压”活动,让老年人在传授技艺中重拾价值感,让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中获得归属感。社区还设立“民族团结心理角”,用“石榴籽”比喻引导儿童理解共同体概念。
“心理服务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凝聚人心。”蓝海心理专家吴甲坤认为,这种文化心理融合模式,有效促进了社区交往交流交融。
创新机制:从“试点”到“范式”的探索
项目的可持续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才造血:为社区培养社会心理指导师,培训社区志愿者。
智慧赋能:建立线上心理服务平台,连通京蒙两地专家资源
制度保障:将心理服务纳入社区网格员职责清单,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海淀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这种“民政牵头、专业支撑、社区落地、家庭参与”的模式,为边疆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随着京蒙协作的深化,社区心理服务正从“点缀”变为“标配”。在兴安北京社区,一位家长感慨:“以前觉得心理学很远,现在它就在家门口,守护着我们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