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已经满地跑了,乖巧懂事,活泼可爱,我们真的太感谢张广斌教授了!”近日,1岁半的小伊(化名)父母带孩子回到厦门眼科中心复查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就在一年前,这个家庭还因孩子的眼疾笼罩在阴霾中。
异常初现:细心观察发现早期症状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小伊圆乎乎的小脸上,6个月大的她正咿咿呀呀地趴着玩玩具。奶奶坐在不远处,细心地观察着孙女的一举一动。突然,她的目光停在了小伊的右眼上——那颗原本乌黑透亮的眼睛,有些地方似乎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白霜”。
“是不是光线的问题?”奶奶心里咯噔一下,皱了皱眉,又仔细凑近看了看,才发现这层“白霜”似乎并不是幻觉。只是当时,家人谁也没把这当回事,毕竟谁都不愿往坏处想。
直到1岁儿保检查时,医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异常,建议立即到专业眼科机构进一步检查。父母不敢耽搁,慕名来到厦门眼科中心,找到了白内障・老花眼科学科带头人张广斌教授。经详细检查,小伊右眼被确诊为先天性白内障、弱视和内斜视,情况较为复杂。
高难度手术:如"在气球上切豆腐"的精细操作
儿童白内障手术一直是眼科界的难点。因眼部结构发育不成熟,组织娇嫩,手术各个环节都与成人有很大不同,被业界形容为“在气球上切豆腐”。同时,婴幼儿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更需要麻醉师的实时监测和密切配合。
这是一场如“在气球上切豆腐”般的精细操作,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终生遗憾。而小伊只有1岁,手术难度更上一层楼——她的眼睛组织纤薄如蝉翼,麻醉风险也远高于成年人。张广斌教授深知,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也是一场考验技巧、耐心和毅力的手术。
在完善术前检查后,小伊在全麻下接受了飞秒激光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入路玻璃体切割术。此次手术旨在实现三个重要目标:首先是通过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彻底去除混浊的晶体,清除视觉通路上的障碍;其次是植入合适度数的人工晶体,为视觉发育提供清晰的成像基础;最后则是通过前部玻璃体切割预防后发障的发生,减少二次手术风险。张广斌教授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在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系统的加持下,手术过程十分顺利。
个体化治疗:为未来视力发展预留空间
考虑到婴幼儿视力发育特点,张广斌教授团队为小伊精心制定了治疗方案。手术中特别预留了约500度的远视,这一精准设计是基于婴幼儿特殊的视觉发育规律。
"1岁左右的幼儿具有较高的远视储备,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张广斌教授解释道,"我们预留约500度远视,是为了配合孩子眼睛的自然发育过程。随着年龄增长,远视度数会逐渐减少,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孩子过早近视,为未来的视力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手术只是治疗的第一步。"张广斌教授强调,"对于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来说,术后视功能训练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视力恢复程度。"
手术后,张广斌教授详细交代父母要坚持为孩子做视功能训练,并鼓励他们:"只要坚持训练,孩子的视力还会进一步提高。"
近期复查结果显示,小伊的恢复情况令人欣喜。曾经面临视力障碍的孩子,如今已能用明亮的眼睛探索这个精彩的世界。
(小伊术后半年复查,恢复良好)
专家提醒:重视婴幼儿眼部异常征兆
“孩子的眼睛是他们第一次看世界的眼睛,每一个异常都可能是危险的信号。”张广斌教授提醒广大家长,婴幼儿的视力发育就像一个脆弱而敏感的种子,稍有忽视就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黑眼珠发白、畏光、无法固视、眼球震颤……”张广斌教授一一列举先天性白内障的常见征兆,“这些表现看似不起眼,却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家长的细心观察,是孩子守护光明的第一道防线。”
张广斌教授还特别指出,出生有高危因素的宝宝,如早产、低出生体重、有眼病家族史等更需要做眼病筛查。当发现孩子有看电视习惯走到电视跟前、经常出现眨眼睛揉眼睛的情况、看人看物时喜欢斜看、经常眯眼看东西或侧着头看东西等症状时,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