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会被孩子“好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困扰,其实这并非孩子故意“不听话”,而是儿童多动症导致。
9岁的小豪是个让全家都“头痛”的孩子,在课堂上,他坐不住,一会儿离开座位,一会儿转钢笔玩,还总找同桌说话;写作业特别拖拉,一道应用题反复修改,简单抄写也拖到很晚;参加集体活动时,他经常抢同学的画册,公开课上打断老师讲话。每次被老师叫到学校沟通,家长都又着急又无奈。
之前,家长在家制定奖惩制度,还给他报了专注力提升班,但小豪的情况一直没有改善。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家长带他来到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找到了姚陈代主任。经专业仪器检测、注意力测评量表评估、课堂行为观察及与家长深入沟通,小宇被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姚陈代主任为小豪制定了“物理治疗+行为干预+康复训练+饮食辅助”的综合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康复,如今,小宇的多动与注意力问题显著改善,不仅跟上了学习节奏,还担任起小组长的职责。曾经让家长和老师头疼的“小麻烦”,已然蜕变为积极向上的“小标兵”。
藏在餐盘里的“ADHD 调控密码”
(一)饮食怎么悄悄影响孩子的状态?
不少家长纳闷:“吃饭又不是治病,能帮上啥忙?” 其实,孩子的餐盘里藏着影响大脑运转的 “隐形钥匙”。大脑里管注意力的 “传令兵”——多巴胺,必须靠优质蛋白里的酪氨酸才能合成;要是吃太多糖,血糖一会儿飙高一会儿暴跌,孩子自然坐不住、爱发火。更神奇的是,肠道里的菌群能通过“肠脑轴” 给大脑 “发信号”,菌群乱了,多动、走神的毛病也可能跟着加重。
(二)ADHD 儿童的饮食 “红黑榜”,家长快收好
1. 这些食物尽量少碰(黑名单)
带人工添加剂的加工食品:彩色糖果里的柠檬黄、日落黄,膨化零食里的苯甲酸钠,这些成分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会让部分 ADHD 孩子的多动症状更明显。买零食前一定要翻配料表,看到这些词直接放下。
高糖、升糖快的食物:奶茶、蛋糕、甜面包,还有精白米饭、白面条,吃下去血糖 “忽高忽低”,孩子跟着 “一会疯跑一会蔫”,注意力根本集中不了。换成全麦面包、杂粮饭,升糖慢还扛饿,能帮孩子稳住状态。
含咖啡因的饮品:功能性饮料、浓茶里的咖啡因会刺激孩子的神经系统,让本就好动的他们更难安静,千万别给孩子喝。
可能不耐受的食物:约30%的ADHD孩子对某些食物“敏感”,牛奶、鸡蛋、小麦制品最常见。这些食物吃了可能引发身体慢性炎症,间接影响大脑功能。不确定的话,带孩子做个食物不耐受检测更放心。
2. 这些食物要多安排(红名单)
富含Omega-3的食物:三文鱼、鳕鱼等深海鱼,还有亚麻籽、核桃,里面的 Omega-3 是大脑神经的 “营养剂”,能帮孩子收住冲动、集中注意力。每周吃 2-3 次深海鱼,每次 50-100 克(差不多一个手掌心大),核桃每天 1-2 颗就够。
优质蛋白要吃够:鸡蛋、瘦肉、豆腐、虾仁里的酪氨酸,能帮大脑造多巴胺。早餐尤其关键,煮个鸡蛋、喝杯豆浆,孩子上午上课不容易走神。
补点镁和锌:镁能“安抚”兴奋的神经,锌能让大脑信号传得更顺畅。核桃、杏仁等坚果,菠菜、西兰花等绿叶菜,还有香菇、金针菇,都富含这两种元素。怕孩子卡到,把坚果磨成粉撒粥里、拌面条就行。
多吃带膳食纤维的食物:燕麦、带皮苹果、芹菜能稳住血糖,还能调理肠道菌群。每天吃够 20-25 克,大概是 1 个苹果加一把菠菜的量,不难做到。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姚陈代主任提醒,家长需摒弃“调皮”等片面认知,发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寻求专业评估。日常生活中,建议通过记录“食物日记”,观察饮食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家校协作同样关键,可通过强化正向行为,如孩子专注完成任务后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其建立自信。需牢记,科学医学干预、合理饮食管理与和谐家庭环境缺一不可,多维度协同才能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