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锤炼党性修养的重要平台。然而,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生活存在 “走过场”“形式化” 等问题:有的将学习会开成 “茶话会”,讨论发言避重就轻;有的主题党日活动沦为 “观光打卡”,与中心工作脱节;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辣味不足”,变成 “你好我好大家好” 的温情交流会。这些现象不仅削弱了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更影响了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让 “党味” 回归组织生活,需要在内容、形式、实效上持续发力,让每个支部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让每名党员都在组织生活中淬炼成长。
突出政治性,让组织生活成为 “党性大熔炉”。党组织生活的核心是政治生活,必须把讲政治摆在首位。要严格执行 “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把政治标准贯穿始终:学习讨论要聚焦政治理论,避免 “跑偏走题”;批评整改要直指政治偏差,杜绝 “好人主义”;决策部署要体现政治立场,确保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例如,某社区党委在组织生活中设立 “政治体检” 环节,党员对照党章要求逐项检视自身在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纪律上的差距,形成问题清单并限期整改,使组织生活成为锤炼党性的 “炼金炉”。
增强时代性,让组织生活对接 “实践主战场”。组织生活不能关起门来搞 “体内循环”,必须与时代同频、与实践同步。要紧扣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等中心工作设计活动主题,让党员在服务大局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农村,可结合 “千万工程” 开展 “田间党课”,组织党员实地调研产业发展瓶颈,共商增收致富对策;在企业,可围绕技术攻关设立 “党员先锋岗”,通过组织生活破解生产难题;在社区,可针对群众急难愁盼开展 “民情议事会”,推动党员带头解决停车难、养老服务等民生问题。某地开发区党工委创新 “车间微党课” 模式,将组织生活开到生产线旁,党员带头分享技术革新经验,带动车间 productivity 提升 15%,实现了组织生活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要善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吸引力,通过 “学习强国” 线上研讨、VR 实景体验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让年轻党员在 “云端” 也能感受组织生活的温度与力量。
强化实效性,让组织生活成为 “问题解决器”。组织生活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要坚决摒弃 “为活动而活动” 的思维,建立 “学、议、做、改” 闭环机制:学习要带着问题学,避免 “空对空”;讨论要聚焦问题议,防止 “走过场”;行动要针对问题做,杜绝 “纸上谈兵”;整改要盯着问题改,确保 “件件落实”。某机关党支部在组织生活中推行 “问题认领制”,党员结合岗位职责梳理出群众办事流程繁琐、政策宣传不到位等 12 类问题,通过 “一人一责、限期办结”,推动 37 项便民措施落地,群众满意度提升 28%。此外,要健全组织生活质量评估体系,将党员参与度、问题解决率、群众评价作为衡量标准,对流于形式的支部及时约谈整改,让组织生活真正成为凝聚共识、推动工作的 “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