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首部聚焦商务领域语言服务的国家标准《GB/T 30539-2025 商务领域语言服务能力等级与标识》(以下简称《语言服务国标》)正式发布,并将于 2026 年 2 月 1 日起全面实施。该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全国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3)归口,标志着我国商务领域语言服务正式进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据起草组核心专家中西创新学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王立非介绍,新发布的《语言服务国标》实现三大核心突破。一是语种覆盖范围全,涵盖13 种语言,包括中文、英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泰语、越南语、印尼语,全面覆盖 “一带一路” 共建及全球主要经贸合作区域的语言需求;二是首次纳入组织语言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填补了国内机构层面语言服务标准的空白;三是细化能力等级要求,构建起更科学的语言服务能力评价框架。
在个人语言服务能力方面,标准将能力划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均从语言应用能力(含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笔译、口译 6 项子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商务知识运用能力、技术使用能力四个维度设定要求,包括熟练运用机器翻译、大语言模型等工具等。
王立非教授指出,针对企业语言服务能力,《语言服务国标》同样设置经典级、成长级、基础级三个等级,从语言服务资源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质量水平四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其中,经典级企业需拥有全球多语种资源库与专家团队,具备机器翻译、生成式 AI 等先进技术应用能力,且第三方对服务质量的评价高;基础级企业需至少覆盖中文、英语、法语等 6 种核心语种,拥有普通机器翻译技术与翻译团队,满足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标准化建设需求。此外,国标还规范了语言服务能力标识的组成与使用,可精准标注个人与组织的语言服务能力水平,为企业招聘、项目合作、国际经贸交流提供权威参考依据。
该标准由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起草,历时3年调研与论证,充分融合了学界研究成果与行业实践经验。标准实施后,将为商务领域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组织服务能力提升提供统一指引,有效解决语言服务能力评价不统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助力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全球经贸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 周芷伊 彭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