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网络广视台文化频道备受关注的《发现地道》栏目组一行在《发现地道》惠城区工作站制片人马建刚的陪同下深入惠州市惠城区河南岸白泥路12号瑞康骨伤科诊所,探访揭阳非遗“黄氏正骨”:四代传人黄镇雄医师。
走进黄医生的诊所,看到他正在为一名骨折患者换药治疗,我们随机与该患者进行了简单的交流。这名患者30多年,是一名广告公司的员工,在帮客户安装门头招牌时,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滑落下来,造成踝骨粉碎性骨折。在医院进行治疗后,3个多月来走路颠簸,踝关节活动僵硬。后来慕名找到黄医生,经过三次治疗后伤情明显好转。
作为广东揭阳“黄氏正骨”第四代传人黄镇雄的正骨手法总能让患者称道。他不仅延续着家族近160多年的骨伤诊疗技艺,更以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实践,让这门省级首家“黄氏正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黄氏正骨》传承脉络
160多年传承:从民间技艺到省级非遗
揭阳“黄氏正骨”的历史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榕城黄氏中医正骨的创始人黄华盛医生深谙中医医术,他喜欢读书,特别对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传统正骨医治手法不断地进行了研究,改良,结合自已的诊治实践,总结经验和心得,逐渐形成了独成一格的以内外兼治的黄氏中医正骨治疗方法。
创始人黄华盛医馆使用的“黄胜记”印章及医学通鉴
黄氏中医正骨第一代传承人黄国荣(1871一1945)自小跟随父亲黄华盛学习正骨手法,并在祖传的正骨手法上不断进行研究。他对医术精益求精,汇集各方医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结合诊治实践,成为了粤东地区知名的骨伤科医师。黄国荣毕生精研医术治愈危重病人举不胜举。在冷兵器时代,黄国荣挟技参加辛亥革命,在革命军中担任医官兼武术教练。在西医技术未传入的年代,运用家传刀伤跌打的方法,救治了众多受伤的革命志士,其中很多伤者是皮肉创伤合并骨折,黄对其清洗伤口,用马尾毛缝合伤口,撒止血药、敷宝腊膏、拔毒生肌膏,对伤处包扎固定等传统治法实际有效。在揭阳县未有西医办医之时,本地的创伤病人大多由黄氏传人治疗。黄氏传人还有秘方“行军散”,在长途跋涉行军之时把药散撒在鞋里,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足部疲劳、解除肌腱痉挛的作用,为辛亥革命光复潮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黄氏正骨”第一代传人黄国荣
“黄氏正骨”第二代传人黄传善
“黄氏正骨”第三代传人黄烈楷(中)
“黄氏正骨”第三代传人黄烈武
“黄氏正骨”第四代传人黄镇雄
“黄氏正骨”历经五代传承从未间断。其核心技艺以“内外兼治”为特色:通过精准的正骨手法复位骨骼,搭配杉树皮夹板固定,再辅以祖传接骨散、外敷膏药等秘制中药,形成一套完整的诊疗体系。尤其在粉碎性骨折、先天性小儿关节畸形等复杂骨伤治疗中,治愈率颇高,在潮汕地区积累了深厚口碑。
2013年11月,“黄氏正骨”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代传承人黄烈武也被评定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标志着这门家族技艺获得官方认可与保护。
第四代传人的“破与立”:让传统技法对接现代需求
“光守着老手艺不够,得让它跟上时代。”这是黄镇雄从医三十余年来的感悟。作为第四代传人,他在继承家族精髓的基础上,走出了三条创新路径:
中西医结合提效:黄镇雄将现代解剖学、X光等影像学技术融入传统正骨。例如处理腰椎间盘突出时,他先用X光明确椎体错位细节,再以祖传手法调整位置,术后结合西医康复训练指导,大幅缩短患者康复周期。“精准度更高,患者少受罪。”他说。
近年来,他多次受邀为惠州武术精英赛等赛事提供医疗保障,面对运动员急性骨伤,总能以“稳、准、快”的手法紧急处置,专业能力获一致认可。赛后,他还会持续跟踪伤者康复,践行“施医赠药”的家族传统。
1991年至今,治疗病患人数近60000人。黄医生采取拔伸牵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分筋理骨、摇晃对接、旋转复位、挤压叩击等黄氏正骨特有技艺及运用黄氏外敷接骨膏药,夹板等器材固定手法并结合黄氏历代中医先辈总结的经验和中药治疗方法为患者治疗,治疗效果良好,深受患者肯定和赞赏。
医德薪火相传:从祖父辈起,黄氏家族就坚持为贫困患者免费治疗。如今,黄镇雄延续这一传统,多次参加各类义诊及公益活动,用细节诠释“医者仁心”。
传承不止:五代梯队与现代化传播
如今,“黄氏正骨”已传到第五代。年轻一代多毕业于医科院校,既懂中医辨证,又通现代医学理论,形成“中西医结合”的传承梯队。
为让技艺更广泛传播,2014年,第三代传承人黄烈楷牵头成立“岭南中医骨伤科研究所”,系统整理黄氏正骨理论典籍,并尝试用VR/AR技术还原正骨手法细节,让学习者更直观掌握技艺。黄镇雄所在的瑞康骨伤科诊所,也成为集诊疗、教学于一体的传承基地,年均培养数十名学员。
黄镇雄医生最后说道:“国内虽有多个黄氏正骨流派,但近160多年五代未间断的揭阳“黄氏正骨”传承谱系在众多流派中独树一帜。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要在临床中救死扶伤的活技艺。只有在广大群众认可的前提下,这项技艺才能够真正得到传承和永续,这也正是我们黄氏正骨家族传承者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