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经纬‘浙’里・共富金西” 社会实践队,前往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派溪童村、青阳洪村和后张村开展实地调研,针对传统村落 “人流难变人留”“传统文化难激活” 等发展困境,为乡村振兴探索可行方案。
派溪童村:构建 “古今联动” 研学体系,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稻田花海确实美,游客拍完照就走了,我们村还是老样子。” 派溪童村党委书记熊伟华的感慨,道出了村庄文旅发展的痛点。据介绍,该村 2022 年依托万亩良田与厚大溪自然资源,探索文旅融合,建设露营基地、推出插秧割稻研学项目,“稻田花海” 曾吸引大量游客,但 “网红打卡 + 短期研学” 的模式难以支撑长远发展。
实践队通过访谈完成村庄 “精准画像”,明确三大困境:一是产业模式浅层化,游客多停留于 “体验半小时、拍照一小时”,缺乏深度项目,产业链短、转化率低;二是运营能力薄弱,无专业团队,过度依赖旅行社,研学课程单一且定价、开发缺乏自主权;三是发展路径受限,资金与人才短缺导致基础设施升级难,难以打造长期品牌。
为此,实践队员实地走访田埂村巷,提出以“联动+自主”为模式的发展规划方案。以原有的“稻作文化”为核心纽带,同时又将目光投射于相邻的下尹村,既立足派溪童村的现代农耕实景,又联动下伊村古水稻遗迹的“双村联动”发展思路:构建起贯通古今的研学体系,助力千亩田畴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青阳洪村:深挖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旅游 “组合拳”
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动力。青阳洪村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近代洪初吉以文化救国,创办汤溪中学;抗战时期,洪任吉投身报国,直至牺牲;短短三代人,该村超 100 人参军,2 名烈士在浙江解放战役中殉国。78 岁的洪素文老人拿出珍藏的烈士报道,讲述 1950 年弟弟洪马松瞒着家人参军、1955 年在解放江山岛战斗中冲锋牺牲的故事,让实践队员深刻领悟 “千年洪氏风,一身肝胆红” 的赤子之心。
调研中,实践队也发现该村红色旅游存在资源利用粗放、特色创意不足、文旅结合不紧密等问题。队员建议,以红色精神为指引,深化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开发,创新叙事表达,打造红色旅游 “组合拳”,让红色资源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后张村:创新 “航空小镇” IP,推动多业态联动共富
在后张村,实践队员在金婺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先阔的带领下,参观了后张航空营地。刘先阔介绍,营地已建成完善基础设施,通过打造特色体验场景吸引客流,同时优先聘用村民参与后勤服务,以 “村企共生” 模式带动村民增收。
但实践队也注意到,后张村无独特古建筑群、鲜有名人典故,闲置农房与普通田野吸引力有限,除航空旅游外,可挖掘的文旅资源较为匮乏。为推动产业创新突破,队员建议打造 “航空小镇” IP,以航空文化为核心,串联航模体验、研学实践、农产文创等多元业态,深化村企产业链协同,通过特色 IP 盘活旅游资源,实现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此次浙师大实践队的调研,以校地联动为纽带,深入乡村一线探实情、献良策,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村落破解发展困境、激活振兴动能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践注入了青春力量。
文字 | 蔡飞翔
图片 | 刘力源 孙嘉璐 张扬任 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