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外国语学院“遗韵植沃土·穑智润童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嘉兴桐乡,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发非遗文化课程,在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振东小学开启了一场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融合的探索实践。
为帮助振东小学的孩子们掌握非遗技艺,团队以“分班迭代+磨课优化”模式开展教学实践,创新使用“双AI助教系统”,设计由文化认同度、科学达标率、操作热力图构成的“三维评估模型”,打造上好非遗课程的量化范式。在竹编课上,“AI助教”实时指导学生编织六角孔纹样,精准定位操作中的共性难点。团队成员们根据“AI助教”反馈,进一步打磨课程,将竹编几何结构与数学轴对称知识深度融合。升级后的课程实现学生作品完整度与效率双提升。
团队成员为学生讲解竹编
宋代点茶课上,团队结合径山茶宴礼仪,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在茶粉冲泡中融入科学小实验,带领孩子们体验不同温度、不同击拂仪器下“击拂沫浡”的物理变化,揭示了宋代点茶的科学内涵。“通过击拂,茶泡泡会像彩虹糖一样变色呢。”孩子们在实验笔记中记录下这一发现。
学生参与科学小实验
团队还积极探索桐乡本土化非遗课程,把在桐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学习到的蓝印染技艺作为解码课程设计的“文化基因”,面向小学生开设蓝印花布课程。当发现学生对“调靛”染料配比理解困难后,队员们通过设计“碘变色”等小实验辅助学生认知,让非遗知识更加通俗易懂。为了找准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队员们聚焦文明互鉴,引导孩子们对比传统吉祥纹样与德国城堡纹样,启发孩子们关于非遗传承的思辨能力。 “孩子们在蓝印花布上细心书写时,文化认同的种子已悄然种下。”团队队长、23级小学教育专业的高佳琦在实践日记里写道。
学生参与手工制作
从非遗传承到课堂淬炼,团队用21天完成了“文化解码—教育转化—效能验证”的非遗教学闭环,所研发的《BPO·S+非遗》课程包还被振东小学纳入校本教材体系。“这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在孩子心里种下文化自信的坐标系。”团队指导老师吴晓这样评价。当蓝印花布的靛蓝染透夏日的阳光,那些在非遗传承中闪光的童心,正编织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未来图景。 (缪雨汐 綦垚欣 张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