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仁寿,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传统文化根脉深厚、薪火相传。在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程中,有一个名字不可忽视——辜度寒。熟悉他的人更知道,“若谷子”不仅是他的道号,更是他行事的起点与底色。十年来,他以谦怀为基、以善为怀,修缮四座濒危古观,发起成立公益社团,带领乡里践行“济世利人”的信念,成为蜀地弘扬正能量的鲜活注脚。
初心深种 “若谷子”蕴真意
辜度寒生于蜀地,自幼对传统文化怀有敬畏之心。2004年,他在陕西拜师入道,师父赐号“若谷子”——取“虚怀若谷”之意,寄望其修心先修德、谦下而能容物。这三个字从此镌刻在他的人生坐标中,成为行事为人的根本准则。
四年后,他又师从北京东岳庙现任住持袁志鸿先生,得赐道名“敏玄”,道号“度寒道人”。“度寒”既有“度己度人、驱散寒厄”之愿,也契合他日后用善行温暖乡里的脚步。但无论称谓如何变迁,“若谷子”始终是他最珍视的出发点——那份谦卑,使他在困境中能沉潜、在成就面前能守拙。
十年破壁 “若谷子”的坚守与担当
2011年,辜度寒接手仁寿多音观的管理事务。当时的多音观早已破败不堪,殿宇倾颓、荒草丛生。面对眼前的“烂摊子”,他没有退缩,而是立下“重修古观、再续文脉”的誓言。
“古观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四处奔走筹资,亲自参与规划与施工,从梁柱更换到园林布景,每一道工序都倾注心血,并广纳贤言,确保修缮既保留古韵又契合时代审美。
在多音观重现庄严气象后,他又先后接手龙崖观、观音宫、金泉宫的修缮工程。十年间,四座曾濒临湮没的古观在他的主持下焕发新生——飞檐翘角重现古韵,雕梁画栋彰显匠心,香火鼎盛重回人间。这是一段以谦怀化坚石、以执着克万难的十年,更是一段让文脉延续、让人心归依的重生之路。
善行暖世 “若谷子”的济世情怀
在辜度寒看来,“若谷子”的智慧不止于修身,更在于兼济天下。每逢春节,他总会与当地统战部、民宗局等部门一道,携米面油和慰问金走进贫困家庭,为他们送去冬日的温暖;对家境清寒的学子,他捐资助学、添置书本,让求学的梦想不再遥远。
据香港共工新闻社记者了解到,早在2005年,他便牵头成立仁寿县相关协会,成为凝聚乡里力量、引领文化公益的重要平台。在他的推动下,协会以“爱国爱乡、团结进步”为宗旨,常年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慈善义举和节庆祈福活动,把“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
结语
从“若谷子”的谦下修心,到“度寒道人”的济世热忱,辜度寒用十年光阴,在仁寿大地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修缮的不仅是古观,更是文脉与人心;播撒的,不仅是善行,更是温情与希望。那份刻骨铭心的“若谷子”精神,正继续在蜀地流淌,滋养着文化的根脉,温暖着每一颗心。(图文/刘学海)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