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脚承武魂,指尖传匠心。由拱墅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杭州市大关小学之江校区共同举办的2025年拱墅区拳心匠意非遗公益夏令营在大关小学之江校区顺利结营。夏令营以“武术 + 非遗技艺”为特色,让青少年强身健体的同时体悟传统文化,掌握非遗技能,给少年不一样的夏天。
武术传承:以武育德,根植文化基因
夏令营邀请巩式通臂拳传承人周凡、鹰爪功传承人周敬荣亲自授课,从传统“抱拳礼”的文化寓意讲起, 带少年们沉浸式体验巩式通臂拳的刚劲、鹰爪功的灵动。课堂上,一招一式的拆解与文献故事的穿插,让十八般武艺不再是古籍里的符号——学员既能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匠人风采,更能读懂“崇文尚武”背后“文武兼修、德艺并重”的文化密码。在这里,武术不只是拳脚功夫,更是塑造坚毅品格的熔炉:通过基础动作训练,磨练专注力与耐力;在对练攻防中,体悟“礼让为先”的武者胸怀。传统文化的基因,就在一次次出拳、一回回行礼中,悄然融入少年心中。
非遗技艺体验:动手实践,感知匠心之美
夏令营还引入拱墅区特色非遗项目:合香、手工编珠、葫芦雕、彩泥塑等,由非遗传承人亲授,保证每位营员完成一件原创作品。通过“亲手创作——实物呈现”的过程,将抽象的文化体验转化为可触摸、可展示的成果,强化学习获得感与文化认同感。
踏入这场非遗技艺体验,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匠心的木门——在这里,孩子们亲手触摸到时光沉淀的温度。在合香的氤氲中,非遗传承人张东霞教孩子们以古法研磨的粉末在掌心晕染出深浅不一的纹路,最终凝练成一枚专属香牌;在高雪梅老师的带领下,手工编珠的丝线在孩子们指间穿梭,从散落的碎玉般珠子,到串联成流光溢彩的陀螺,每一个结扣都藏着“慢工出细活”的耐心;张燕萍老师葫芦雕的刻刀轻转,原本朴素的葫芦上渐渐浮现出葫䘵萌萌达,仿佛沉睡的生命被唤醒;王笃生老师彩泥塑的软泥在掌心揉捏,从一团混沌到栩栩如生的机帆船,指尖的温度赋予泥土灵魂。
非遗传承人的双手,是时光的摆渡人。合香时对比例的精准拿捏,编珠时对力道的微妙控制,雕刻时对线条的极致追求,泥塑时对形态的细腻捕捉,孩子们正是在这一举一动之间,深刻体悟到了“毫厘之间见乾坤”的专注。当孩子们亲手完成的作品从模糊的雏形到清晰的成品,那份“从无到有”的创造喜悦,会让抽象的“非遗文化”瞬间变得可触、可感、可珍藏。
“健体 + 传艺 + 铸魂”育人模式
夏令营独创的“健体 + 传艺 + 铸魂”三维培养目标,以武术训练为载体,提升身体素质与协调性;通过非遗技艺实践,掌握手工创作能力;深度融合武学精神中的尚武崇德与匠人智慧里的精益求精,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引导孩子在习武修艺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一招一式的武术淬炼中培育自律品格,在一雕一塑的非遗创作中涵养专注心性,最终内化为文化自信的精神底气与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为成长注入"文武兼修"的精神内核,赋予孩子面向未来的文化根脉与人格力量。
合香课的第二天,学员毛雯馨和张一丞佩戴着他们亲手制作的香牌前来。这一幕让孩子们瞬间领悟到——非遗并非只是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温暖,是我们与先辈沟通的桥梁,更是潜藏于指尖、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
学员高家祺妈妈激动地表示:“这次夏令营意义非凡,动静相宜,既强身健体,又有效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使他们愿意静心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衷心希望未来还能有机会参与如此有意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