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我考上北京大学了!”17岁的朱菊声音带着颤抖,将录取通知书递到父母面前。这个曾因贫困而举步维艰的家庭,此刻被泪水与欢笑紧紧包裹。作为大方县果瓦乡光明村的脱贫户,朱菊的故事不只是一段少女逆袭的奋斗篇章,更生动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厚重力量。这个从小与年迈祖辈相依的女孩,以十二年如一日的坚韧,在泥泞里一步步踩出了通往梦想的轨迹。
贫困没能磨灭她的求学之志,反倒成了她发奋向前的动力。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务工奔波,家里还有姐姐和哥哥,朱菊便早早担起了懂事的责任,学着为家里分忧。
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个念头在她心里深深扎了根。从此,昏暗的灯光下,她的课本总被翻得卷了边;课间十分钟,校园里常见她追着老师问问题的身影;周末回家,干完农活就趴在桌前写作业,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谈及学习心得,朱菊说,该沉下心时就得全神贯注,不拖沓、重效率,要高效利用时间,不做无用功,杜绝“假努力”,让每一分钟都落到实处。
当被问起如何在困境中一步步坚持下来,朱菊的眼神骤然亮了,她铿锵有力地说出那句最爱:“经过光阴淘洗的种子,破土便是芳华。”短短一句话,藏着她与贫困较量的勇气,更藏着那份不曾动摇的执着。“高考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一遍地去洗。等到走上考场,灯光亮了,你会发现:只要认真洗过,那件衣服便会光亮如新。而日后每次穿起这件衣服,你都会想起那段奋斗的岁月。”这是朱菊送给学弟学妹的寄语,话语朴实,却蕴含着她对奋斗的深刻理解。
父亲朱卫彬捧着女儿的录取通知书,黝黑的脸庞上漾着藏不住的欣慰。这个向来不善言辞的父亲,翻来覆去就一句话:“我没文化,就盼着娃娃好好的。”没有华丽辞藻,没有高远期许,这句最朴实的“好好的”,却比千言万语都重——里面盛着他在工地挥汗时攥在手心的牵挂,藏着得知喜讯时红了眼眶的骄傲,更裹着一个父亲沉甸甸、化不开的爱。
“恭喜恭喜!朱菊这孩子真是太争气了,考上北大不仅是你们全家的骄傲,更是咱们全乡的光荣啊!”听说朱菊考上北大了,邻里街坊、乡领导都特意赶来道贺。
即将踏上前往北京的旅程,她说,这只是自己的一个起点,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心里明白,从大山深处走到北京,这条路布满了多少艰辛;但更清楚,是乡土的滋养、家人的期盼与自己的执着,让那颗深埋心底的种子,终于在这个夏天破土而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芳华。(钱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