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一场承载六百年文明守护史诗的特展在北京模范书局+诗空间拉开帷幕。“守书人的史诗《永乐大典》特展”启幕仪式隆重举行,由中宣部五洲传播中心主办,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读书协会与模范书局协办。时值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永乐大典》62册之高仿真本惊艳亮相,向世人诉说着跨越时空的守护传奇。
典籍归来:仿真巨帙重现华夏智慧
本次展出的62册《永乐大典》高仿真本,源自20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授权,2015年全球限量发行520套,201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批准引入大陆。泛黄宣纸上朱丝栏格间,不仅精妙复刻了明代匠人的笔墨神韵,更铭刻着自明嘉靖副本抄成以来,典籍历经庚子国变、抗战烽火、跨海迁徙的惊心动魄。每一页都是历代守书人以生命接力守护的见证。
启幕盛典:共擎守书长明灯
金门国乐团的演奏拉开仪式序幕。五洲传播中心代表、策展人、发起人及协办方深情阐述了展览的初心——“让无名守书人被看见,让典籍血脉再奔涌,激发当代人对古籍保护的关注与自觉”。北京市社科联委员、当代守书人胡骁详细分享了这批高仿真本古籍再造背后的匠心历程。随后,胡骁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师李春源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生动讲述了陆润庠、鲁迅、袁同礼、钱存训等先辈护书、救书、迁书的感人事迹,深刻诠释了:“文明的赓续,是一场持续六百年的无形马拉松,依靠代代人在同一纬度上的力量传递。”
仪式迎来高潮,主办方、协办方代表与守书人代表共同点亮三盏象征永恒的“守书长明灯”,寓意守护精神的代代相承,永不熄灭。灯光辉映中,金门国乐团再次奏响终曲,为庄重而充满希望的启幕式画下句点。
两岸共守:一脉典籍连山海
本次展出的62册《永乐大典》高仿真本,承载着一段跨越海峡的文化守护传奇。20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授权复刻其珍藏的明嘉靖副本;2016年,这批承载中华文明精粹的仿真典籍经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批准正式“归来”。从抗战烽火中典籍南迁的万里颠簸,到两岸分隔后文化根脉的隔海相望,再到今日高仿真本作为文化纽带重归故土,这是一场跨越时空、超越地域的文明共守行动。
典籍流转的轨迹,铭刻着两岸守护者共同的信念。陆润庠、鲁迅等先辈在战乱中抢救文献的赤忱,袁同礼、钱存训等学者组织古籍南迁的壮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对这批嘉靖副本的精心保藏,皆是中华文明守护精神的延续。当观众指尖轻抚仿真本上朱丝栏界时,触摸的不仅是明代匠人的笔墨,更是两岸同胞以不同方式接力守护的文化基因。
三大篇章:开启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展览以精心设计的沉浸式叙事,引领观众步入这部守护文明的壮阔史诗:
(一)看见无名者之名:烽火南迁路,步入时空长廊,陆润庠护书的赤忱、鲁迅抢救的呐喊、袁同礼钱存训组织古籍万里南迁的足迹一一重现,让无名英雄被铭记;
(二)破壁:零距观典:观众得以近距离观赏天章云锦般的国之瑰宝,了解典籍劫后重生的艰辛历程,照见文明共守的深远意义;
(三)传续:成为当代守书人:在互动区域,观众可写下对历代守书人的致敬卡片,换取一张独特的“共生种子卡”:卡片印有《永乐大典》封面及守书人事迹,其副联可浸泡水中萌发新芽。这一巧妙设计,寓意着守护精神与文明血脉在当代的“共生共守”,邀约每个人续写未来篇章。
守书长灯已燃,六百载文脉长明。走进这场特展,您触摸的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的辉煌,更是一场跨越六个世纪的守护马拉松。当文明的接力棒传递至当下,您,是否愿意成为下一个守护者?
观展贴士
展览地点:北京模范书局+诗空间(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85号模范书局+诗空间)
展览主题:守书人的史诗《永乐大典》特展
核心意义:以高仿真典籍为媒,还原守护故事,唤醒公众对古籍保护传承的重视,号召全社会共擎文明守护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