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公示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四川省候选人名单上,30岁的冯吉辉是年轻的面孔。这位内江青年一手创建覆盖500万粉丝的新媒体矩阵,点燃甜城公益星火。
日前,四川内江的气温已攀至35摄氏度。在东兴区双桥镇的李子园里,冯吉辉的防晒衣被汗水浸透,却仍举着手机指导果农老张调整拍摄角度:“镜头再低些,让阳光穿过果肉,看得见晶莹的果肉纤维才好!”老张咧嘴一笑,皱纹里漾着阳光:“小冯可是咱的福星啊!”
就在7月23日,2025年第三批“中国好人榜”四川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名单发布。这位四川博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助人为乐的篇章里——从2017年那个租住在不足20平方米小屋的创业青年,到如今带领500万粉丝新媒体矩阵的公益先锋,他用八年光阴在甜城大地写下党员担当的注脚。
助农攻坚:从直播救急到产业造血
2022年6月的雨季,双桥镇果农老张的5万斤青脆李沉甸甸压弯枝头,更压弯了他的脊梁。熟透的李子噼啪坠落,像砸在他心上的闷雷。冯吉辉闻讯赶来,他蹲下身捡起一颗裂开的李子,在衣襟上擦了擦咬下去:“甜!脆!这么好的果子不能糟蹋!”
当夜,创业中心的灯光亮至凌晨。12名青年志愿者挤在屏幕前,听冯吉辉传授直播秘诀:“镜头从下往上拍,显果子的透亮;咬的时候慢点,让大家听见‘咔嚓’声!”三天后,老张收到了十万余元现金,老人紧握冯吉辉的手颤抖着:“你是救命恩人啊!”
更大的改变在田间课堂孕育。冯吉辉的“直播带货训练营”里,村民们举着手机学习运镜技巧,他穿梭其间调整拍摄角度:“要拍出枝头露珠的晶莹。”为让不识字的老人看懂,他自编图文手册,将设备调试、售后处理拆解成流程图。
如今的双桥镇, “云上吆喝”取代了“等客上门”。果农们直播疏果施肥的全过程,把“枝头到舌尖”的信任链变成真金白银。“冯总不是帮卖一次果子,”村民感慨道,“是给我们指了条新路!”
温情版图:夏送清凉冬暖童心
冯吉辉的公益清单写满细碎暖意。2023年盛夏,一则留守儿童在田埂追逐的新闻让他彻夜难眠。次日他便奔走在文具店货架间:“铅笔要三角杆的,孩子握着舒服;书包选耐磨料子,颜色得鲜亮!”
当扎羊角辫的女孩把破旧作业本挪进新书包,仰头问“叔叔,我能每天背着它上学吗?”冯吉辉瞬间红了眼眶。这一幕,被他悄悄藏进公益视频的镜头里。
季节更迭中,他的关怀始终在线:
2024年7月40℃高温下,他将5000份清凉包递到环卫工皲裂的手中,老工人接过冰镇矿泉水时,用袖口猛擦眼角;
通过“壹基金温暖包”计划筹集20万元物资,1040个孩子拆开棉衣彩笔时欢呼雀跃,他在视频里轻语:“让每个冬天都有温度”;
联合政府发起“职等你来”直播招聘,四场50万观看量收获300份简历,为内江留下青春火种。
流量向善:500万粉丝背后的故乡情结
创业之初的窘迫冯吉辉记忆犹新。2017年,大学毕业的他放弃一线城市机会,蜗居在内江20平方米出租屋。“最怕的不是累,是怕辜负返乡的选择。”为拍老街改造纪录片,他带团队蹲守七天,从晨光中的修鞋匠拍到暮色里的火锅店。
八年间,“内江身边事”从街头巷尾的烟火记录,成长为拥有二十余个平台账号、两家MCN机构的新媒体矩阵。当“甜城变迁”系列视频用对比镜头展现十年巨变,单条播放量突破千万;非遗专栏让隆昌夏布、资中木偶走进年轻人视野,流量终于找到通往公益的桥梁。
“做新媒体既要懂流量,更要懂责任。”公司墙上的“十佳志愿服务单位”奖牌旁,悬挂着团队拍摄的留守儿童笑脸合集——那是比任何流量勋章更珍贵的战报。
星火燎原: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远征
志愿者小李仍记得2024年寒冬场景:冯吉辉肩扛两箱温暖包走在结冰山路上,呼出的白气凝在眉梢。“党员要带头*,”他喘着气鼓励身后年轻人,“咱们快一步,孩子少挨冻一刻。”这句话点燃了小李心中火苗:“我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如今,冯吉辉累计191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化作行动路标。他带动超800人次参与公益,180余场活动募集物资超200万元。当公司为150名大学生搭建实习桥梁,甚至向腾讯、新浪输送人才时,他总说:“创业不为营利,是为家乡育才。”
“公益不是施舍,是点燃希望的火种。”八年间,从20平方米出租屋到500万粉丝矩阵,从5万斤滞销李子到1040个温暖包裹,冯吉辉用四季耕耘印证着他常说的那句话:“担当不在宏阔誓言,而在盛夏汗湿的直播灯光里,在严冬传递温暖的指尖上。”当无数这样的星火汇聚,甜城的每个角落都被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