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福州大学图书馆发布公告称:福州大学已暂停续订爱思唯尔 ScienceDirect 全文期刊数据库。
公告表示,“近年来,爱思唯尔数据库价格每年涨幅为 8%,2025 年采购该数据库预算将达人民币 620 万元,高昂的费用对福州大学文献资源采购造成很大压力,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图书馆暂停爱思唯尔ScienceDirect全文期刊数据库。
实际上,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和机构已经停止订购昂贵的数据库,例如浙江师范大学2022年停购IEL数据库、南京工业大学2025年度停止订购ASCE数据库,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费不足。
对比分析不同高校的经费状况,就会发现,院校间的差距早已隐藏在这些数据中。
一、高等教育的背后是经济基础
一所高校的快速发展,经费必不可少。高校的经费状况往往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充足的经费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能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高校生均经费高,学生就能享受更优质的师资、更先进的图书馆和实验设备,获得更多的科研机会以及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1931年,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梅贻琦老先生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进行演讲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但聘请大师,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计87人,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2981人,据了解,清华教授年薪在60-100万之间,如此庞大的优质师资,其背后也需要庞大的经费支持。
师资之外,图书馆和数据库是大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工具,然而,不同高校在图书馆资源投入上的差距很大。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图书馆每年用于图书、期刊、数据库等文献资源的采购支出高达数千万元。而根据北京大学 2023 年部门预算,图书馆仅电子资源采购支出就达到 1624.36 万元。这些高投入的背后,是高校雄厚的实力支撑,也是学生能够便捷获取优质学术资源的重要保障。相比之下,一些普通高校因经费有限,数据库数量少、期刊种类不全,学生获取资料时往往受限。
除了图书馆和数据库,高校的实验室资源同样存在院系归属和使用门槛。例如,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清华大学的超导与新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通常仅限相关专业学生或承担科研任务的团队使用。能否成为这些院系的一员,往往决定了能否站在更高的科研起点。
资源,决定你的学术高度。师资、图书馆数据库资源以及高校实验室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决定学生学术成长和未来竞争力的基石。而这些都与高校的经费密切关联。
因此,虽然经费的多寡只是选择大学时的一项参考指标,但我们不能忽视经费差距带来的问题。这种差异不仅塑造了学生的成长环境,而且还会形成"马太效应",让优秀者更优秀。成绩优异者进入资源丰厚的平台,获得更系统、前沿的培养,能力持续跃升,未来更可能成为国家栋梁;而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则可能限制个体潜能的充分释放。
所以高考生在志愿填报中要尽量优先选择经费充足的地域和院校。
二、北上广是“教育经费地图”制高点
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公布的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北京市以67111.85元位列第一;上海市以46770.63排名第3;广东省以30644.81元排名第5。第二名和第四名为国家政策倾斜的西藏和青海地区。
从数据不难看出,北上广才是“教育经费地图”的制高点。
三、高校经费排名前10基本为北上广院校
衡量一所院校的经费情况,可以从预算经费总额和生均经费两个指标来看。
1、预算经费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在《2025年全国公办本科高校经费预算汇总》中,清华大学预算以395.18亿领先,6所高校总预算在200亿元以上。统计榜单中最后一名为哈尔滨音乐学院,2025年高校经费仅有1.13亿元,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经费(395.18亿元)几乎是哈尔滨音乐学院的350倍,差距巨大。
排名前10的院校,除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外,其余8所院校均在北上广地区。
2、生均经费
“双一流”高校中,2025年生均预算经费最高的是清华大学,为84.86万元,最后一名延边大学生均经费为4.32万元,与榜首清华大学相比,相差将近20倍。
生均预算经费表第一梯队,生均经费在50万元以上的有8所院校,除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地处东北,其余院校均在北上广。
可以发现:
●院校层次与经费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名校的经费预算与生均经费普遍更高。
●同时,高校所处地域对经费影响显著,北上广地区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力度大,为高校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也使得高校在预算经费上占据优势,这也成为当地考生倾向选择本地院校的重要原因。
四、建议北京考生优先选择京内院校
对北京考生而言,无论从省级教育经费投入,还是从高校预算经费、生均经费的角度考虑,在志愿填报中优先选择北京院校都更为明智。
以下为2025年北京地区“双一流”高校生均预算经费TOP25,考生可以作为志愿填报的参考。
2025年本科志愿填报将于7月1日17时结束,考生们在衡量学校排名、专业热度、地域偏好等传统因素时,也请务必擦亮眼睛,洞察其背后的资源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