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5 年学术会议”在广州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以心血管事件链为核心议题,众多专家齐聚现场,旨在通过理论突破、指南更新及多中心病例实践,推动中西医协同在慢病全周期管理中的深度落地。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周淑娴教授担任大会主持,广东药科大学肖炜教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金世明教授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学术汇报:络病理论引领多学科诊疗突破
络病理论体系与心血管疾病管理
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会上发言
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系统阐述《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应用转化》,提出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下的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思路,揭示了系统干预证治规律,建立了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阐明了“治本病、防未病”的科学内涵,强调了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变中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突破。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叶泽兵教授会上发言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叶泽兵教授解读《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2025 更新要点(药物治疗)》,结合通络药物通心络胶囊抗心肌缺血、改善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循证医学证据,提出中西医结合优化 PCI 术后管理的策略。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曾庆春教授会上发言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曾庆春教授在《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解读中指出,芪苈强心胶囊通过“强心、利尿、扩血管”多靶点作用,可显著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指标,降低心衰再入院率及心血管死亡率,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提供了循证支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谢双伦教授会上发言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谢双伦教授突破传统“抗心律失常”思维,提出通络药物参松养心胶囊“调律”新策略。参松养心是兼多离子通道和非离子通道整合调节作用的中成药,可用于治疗器质性和非器质室早、心衰伴室早、窦缓伴室早;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使用参松养心明显减少房颤的复发率,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珠海市人民医院刘礼斌教授会上发言
珠海市人民医院刘礼斌教授分享了TISS研究(研究全称“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证实通心络胶囊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可改善神经功能预后,为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提供新选择。
(二)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全程管理策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小燕教授会上发言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小燕教授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强调津力达颗粒在糖尿病前期至并发症全程管理中的血糖调控与代谢改善作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曾春平教授会上发言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曾春平教授从机制出发,解析通络明目胶囊通过改善视网膜微循环、保护视神经细胞,实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干预。
临床实践:案例精析展现中西医协同价值
广东省中医院王丘平教授会上分享
广东省中医院王丘平教授分享糖尿病临床案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在常规药物基础上联合通络药物津力达颗粒显著降低了BMI,减重效果确切。证实津力达多靶点干预糖尿病发病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标本兼治,协同西药改善盗汗、疲倦、乏力等不适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何翔教授会上分享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何翔教授分享了一例冠心病病例,患者加用通心络后,门诊复诊时表示症状明显好转,胸痛频率和强度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何教授指出,通心络通过血管-神经-代谢三维整合机制,实现从"大血管再通"到"微血管重塑"的跨越,是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双心同治"的优选药物。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常保强教授会上分享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常保强教授以“与时间赛跑”为题,分享了一位不明原因型脑栓塞(隐匿性卒中)患者的治疗案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2周后复诊临床症状基本缓解。常教授提到,TISS研究(通络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为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也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价值。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罗伶俐教授会上分享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罗伶俐教授分享了一位拒绝做室早射频消融术的心律失常患者治疗过程,患者采用西药治疗一个月后,复诊仍有心悸、心律不齐、早搏等症状,加用参松养心胶囊2个月后心悸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提高了有氧运动耐量,之后停用西药,继续服用参松养心,再复诊时症状改善良好,验证参松养心胶囊在“调律”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郭英杰教授会上分享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郭英杰教授分享“中西医协同治疗心衰”案例,一位心衰患者采用西药治疗一周后复诊,气促有所好转,但双下肢出现轻度水肿,于是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 3个月后患者气促明显好转,双下肢无水肿。证实芪苈强心胶囊在指南推荐用药基础上,可进一步降低心衰再入院率,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新选择。
会议尾声,肖炜教授总结指出,本次会议构建了络病理论指导下慢性病防治的“新模式”,未来需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深度融合,完善中医药循证医学证据体系。他强调,广东省络病专业委员会将持续搭建学术平台,推动通络药物在慢病防治中的规范化应用,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南粤力量。
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展现了通络药物在心血管、代谢、神经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更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加强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