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党的百年奋斗史,作风建设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生命线。从延安整风到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从“打虎拍蝇”到整治“微腐败”,我们党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将作风建设化作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实践反复证明: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才能在新征程上赢得民心、凝聚合力。
作风建设是“永远在路上”的政治清醒。回望历史,作风问题曾多次成为侵蚀党的执政根基的隐患。革命时期,延安整风直指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让“理论联系实际”成为全党共识;改革开放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呼声催生了一系列制度革新。如今,个别干部仍存在“躲着问题走”的消极心态、“重痕迹轻实效”的形式主义变种,甚至以“打擦边球”方式触碰纪律红线。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唯有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才能防止“四风”问题隐形变异,让党心民心始终同频共振。
作风建设是“直击痛点”的实践答卷。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作风建设的“发力点”。曾几何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基层办事的真实写照,而现在从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到推行“一站式服务”,从整治“餐桌上的腐败”到遏制“车轮上的浪费”,党员干部的作风之变肉眼可见。作风建设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的具体行动中。只有把“为民服务”刻进骨子里,才能让作风建设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作风建设是“制度护航”的长效工程。作风之弊,根源在思想,关键在制度。从“八项规定”到《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从“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到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但也要看到,个别地方仍存在“制度挂在墙上、落实浮在面上”的现象,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建立“查改治”闭环机制:通过常态化督查发现问题,以“台账式管理”推动整改,用制度创新堵塞漏洞。唯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让作风建设从“集中整治”走向“常态长效”。
作风建设是“青年接力”的时代命题、新时代青年干部是作风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未来的“主力军”。但少数年轻干部存在“躺平”心态:有的认为“多干多错、少干少错”,面对矛盾绕着走;有的把“精致利己”当聪明,对基层工作敷衍了事。作风建设要从青年抓起。应引导年轻干部在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等一线“墩苗壮骨”,在与群众摸爬滚打中涵养“泥土气”;通过警示教育案例,让他们明白“作风失守就是底线失守”的道理。当年轻干部把“严和实”融入血脉,作风建设才能真正薪火相传。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作风建设如同丈量初心的标尺。它丈量着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厚度,检验着制度执行的力度,更决定着事业发展的高度。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一锤一锤钉钉子,一环一环抓落实,才能让优良作风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稳定器,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清风动能”。
沙流河镇 王欣艺